close

2015-01-08 聯合報 記者邵心杰/新營報導

新農人王富洲所生產小番茄,進軍台南市農會超市專櫃販售。 記者邵心杰/攝影

分享

面對大型連鎖超市的競爭,台南市農會及各區農會生鮮超市與在地新農人合作,強調產地直送的在地生鮮蔬果;不論是有機蔬菜、杏鮑菇或小番茄等蔬果,都出自小農之手,消費者可追溯生產履歷,「安心吃」!

市府農業局統計,台南市農會、麻豆、新市、佳里及玉井農會設有生鮮超市,卻面臨大型通路商的威脅,不得不轉型迎戰。農業局指出,食安議題發燒,在地食材受青睞,且小農興起,剛好從中撮合,也為小農找出路,一拍即合。

元月起台南市農會及玉井農會超市,設置生鮮專櫃,開始試賣新農人產地直送的生鮮蔬果,大受消費者歡迎。店家指出,因為數量有限,上架就被搶購一空。

經農業局的推薦,市農會現與新市王宗益、永康曾耀廷、安南王富洲等新農人合作,販售有機蔬菜及小番茄,玉井農會則與在地的蘇建誌、洪嘉聰、林竑叡及陳明宏等新農人合作,販售杏鮑菇、菇類、蔬菜及瓜果等,同樣開拓了新農人行銷通道。

農業局表示,目前在市農會(東區林森路一段341號)及玉井農會超市賣新農人產地直送的蔬果,未來將視成效,推廣到其他農會超市。

 

雙碩士新型農 虧千萬拚創業

2015-02-05 03:24:39 聯合報 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

新一代型農沈園升,對農業懷抱野心,一口氣租地十公頃,大規模種植。 記者王昭月/攝影

分享

頂著財金雙碩士學位,沈園升5年前毅然放棄銀行百萬年薪投入農業,成為新一代型農,一口氣在仁武區租地10公頃,虧掉上千萬積蓄在所不惜,奮鬥4年多來,去年農場營業額已達到9000萬。

沈園升轉戰農業,他父親罵他「憨子」,虧到見骨,還硬往興趣鑽。看著兒子拚農業,像在銀行界「廝殺」,頗膽戰心驚。

染著一頭金髮的沈園升與農夫形象很難搭,事實上他擁有雙碩士學位,19歲就考進銀行,從事大額放款業務,26歲當上主管。

不過熱愛農藝的他,25歲那年發現一名馬鈴薯盤商客戶,竟能將農業做得很有規模,燃起創業雄心,5年前毅然轉戰農業,創設「璞臻自然農園」。

沈園升是高市農業局第2屆型農,大社農會產銷第2班班員,轉戰農業後,種水果玉米起家,經營上他不走傳統小農老路,而是結合8名年輕人一起打拚。他一口氣租地10公頃,種植鳳梨、芒果、玉荷包、番茄等蔬果,還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對一名初進農業的新手而言,他的作法簡直是踩鋼索。

「我對這行是有野心的。」他說,很多人覺得農業是金雞母,他投入後才發現這隻雞母只會吃飯和大便,他選擇「大而優」的經營策略,先把品質與經濟規模作足,日後拚國際接軌。

他的農場堅持有機及無毒農法,瑕疵品不轉賣加工或銷給小販,而是直接銷毀,長輩曾懷疑他是否「頭殼壞去」。

奮鬥4年多來,沈園升不斷汲取經驗,損益已接近平衡,去年營業額已衝到9000萬,現在他的目標除向國際市場叩關,對農業,還有一籮筐的理想等待實現。

花蓮青年回鄉種田 找尋對土地的愛

2015-03-06 09:07:55 聯合報 記者邱立雅/光復報導

位在花蓮縣光復鄉的5甲「自然田」,是黃彥儒(圖右三)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在土地上耕作,想傳達回歸自然的理念。 記者邱立雅/攝影

分享

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在花蓮縣光復鄉的5甲田地上耕種,他們要種出自己的理想,用親身勞動方式找尋對土地的愛,也希望推廣友善環境的概念,長遠而持久的進行下去。

因為回鄉陪伴父母親,到花蓮好市集擺攤販售農產品,最後毅然決然回鄉種田,黃彥儒褪去台北光鮮亮麗的生活,回到故鄉花蓮,在瑞穗與光復開墾自己的夢想,並成為光復鄉「自然田」的班長,與多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用身體與大自然發生互動。

「因為花蓮好市集讓我們聚合在一起。」黃彥儒說,大家都是因為花蓮好市集而相識,彼此理念相合,最後一起在地主的支持下,開始種植無毒蔬果,包括玉米、薑、辣椒、南瓜、木瓜等。

「一開始好擔心賣不出去!」黃彥儒笑說,他不得不找上同學朋友幫忙,但在農友們網路串聯下,竟然迅速銷售一空,只好請消費者等一等了。

自然田的「副班長」劉燕霖說,他研究所畢業後,想要從事跟農業相關工作,所以搬到光復鄉種田,「自己吃的東西自己種」,食物來源安全又放心;吳睿淳也說,透過勞動觸摸土地,心情覺得很放鬆。

黃彥儒說,自然田剛開始時,因為缺乏資源,大家想盡辦法申請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獎勵,才順利開發田地,目前還有2甲未開墾,未來有部分計畫做「公田」,讓社區居民與學校也可以來申請耕作。

黃彥儒的理想是推廣環境友善,希望更多土地被保留下來,生產安全的產品給消費者,大家都能過健康的生活,這些理念也希望能持續下去,一代又一代,影響更多年輕人親近土地。

背名牌包下田 他樂當型男農夫

曾經從事精品業,如今仍背著名牌包下田的黃彥儒,腳上穿著廉價拖鞋,衣著也很樸實,除了下田耕作,今年初還開了一間小舖,販售在地有機無毒農產品。

黃彥儒在2011年回到花蓮,跟父母每周六到花蓮好市集擺攤,3個月後當選花蓮好市集理事長,一年後「自然田」所在地的地主發現好市集很可愛,於是用低廉價格出租土地,供黃彥儒發揮。

從一身名牌到現在一身樸實,從精品業務變成「型男農夫」,黃彥儒說,回來之後感覺很踏實,自己在台北生活時,天天去健身房運動,卻怎麼都瘦不下來,自從回到花蓮當農夫後,體重竟自然下降,而且在花蓮每天呼吸新鮮空氣,本來多病的他,竟然從未生病,賺到健康與好身材。

今年初,黃彥儒在光復鄉開了一間自然田小店鋪,販售在地有機農產加工品,也包含部分在地文創產品,黃彥儒說,開店是想讓在地的居民知道,農耕可以選用不用化學肥、不用除草劑的方法來對待土地,這也是目前農業的趨勢。

位在花蓮縣光復鄉的5甲「自然田」,是黃彥儒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在土地上耕作,想傳達回歸自然的理念。 記者邱立雅/攝影

 

 

他的芒果 蓋被吹冷氣 熟度剛剛好

2015-07-06 08:14:17 聯合報 記者凌筠婷/埔心報導

羅福村(左)和妻子整理金蜜芒果,依照果粒大小分級,再裝箱出售。 記者凌筠婷/攝影

分享

彰化縣埔心鄉農民羅福村以草生栽培方式種植金蜜芒果,不用催熟劑,讓芒果在樹上自然熟成,採收後還讓芒果吹冷氣、睡棉被,悉心呵護每一顆芒果。

「我的芒果是睡棉被的喔!」羅福村說,金蜜芒果是埔心鄉特產,但種植的果農不多,在國內曝光度、知名度不高,他覺得可惜,因為家中有田地,他白天有正職工作,利用閒暇時種了3分多土地的金蜜芒果。

羅福村踩著果園內土壤說:「你不覺得這裡的土地很有彈性嗎?」他讓果樹在自然環境下成長,堅持不用除草劑,也不催熟,羅福村說,催熟的芒果蒂頭是黑色的,自然熟成的會帶點綠色。即使等芒果熟成耗時較久,但吃起來口感香Q。

羅福村去年通過吉園圃認證,今年是他栽種的第5年,果樹終於開始收成,他和妻子小心翼翼將芒果的汁液擦拭乾淨,依照大小排放在棉被上,再放進箱子裡。

他說,吹冷氣可避免芒果送到消費者手上卻過熟了,放在棉被上是避免碰撞,讓心血結晶在顧客面前有最完美呈現。

 

 

新農人合夥開墾 經營力量更大

2015-09-07 07:52:03 聯合報 記者邵心杰/新營報導

台南新農人蔡鴻圖(左)、梁智凱既是師徒,也是農業經營的夥伴。 記者邵心杰/攝影

分享

台南新農人蔡鴻圖引進梁智凱入門,指導農業知識,提供土地及設備,栽種小番茄,梁智凱則付出勞力,也分配收益,等同合夥人,蔡鴻圖說,這有如開放農業加盟的新形態,讓後進更願意付出與學習。

35歲的梁智凱,是大學電機所碩士,畢業後在高科技公司擔任工程師,他說,工作採責任制,每天從早到深夜,長期下來工作壓力,對身體及精神都造成沈重負荷。他深思後返回台南,開墾自家農地。

梁智凱上網搜尋相關資訊,今年7月,從農業局新農人網站上找到蔡鴻圖,隻身找上門,蔡約1000坪溫室缺乏人手,與梁談妥收益分配,蔡則傾囊相授又不收學費,且提供土地及設備。

蔡鴻圖認為,聘雇1人加上採收季臨時女工,1年也要40、50萬元,如今把梁當作合作夥伴,梁也視同自己事業來經營,會更加用心打拚,這與實習的心態完全不一樣,效益更好。

65年次的蔡鴻圖出身傳統產業,擔任車燈設計師,把農業視同工業,他指出,即便是小番茄,栽種的過程也講求精準、效率,需一次到位。

他生產的小番茄在網路及全聯搶手,每台斤可賣到220元,他除開放加盟外,今年更挑戰426項農藥殘留檢測以及國際品質認證。

 上校退役的彭余武春返鄉務農十餘年,將父親留下的文旦園多元經營,還加種了美人柑等水果,在不同的季節裡,幾乎都有水果收成,季季有驚喜。彭余武春在空軍單位及中科院都服務過,軍中周延、規律的訓練,讓他種水果也「有一套」。他說,父親的文旦園是老欉,十分美味,但文旦產季常碰上颱風;颱風一掃,文旦掉滿地,政府的補助也補不齊,「心很痛」。彭余武春夫唱婦隨,2人勤報名果樹種植等相關課程,學習栽種技巧,並向其他果農取經,不懂的就問別人,並且加入「吉園圃」無毒認證。他的努力沒有白費,近年來,占地7分的果園收完文旦後採沙甜橘,接著又摘美人柑。他說,美人柑漂亮到農曆年前夕,又有年柑收成,「天天有事做,時時有水果吃」。彭太太愛品嘗咖啡,疼老婆的彭余武春也種咖啡樹,夫婦還特地到台中上咖啡課,「喝自己種的咖啡,配自己種的水果」,滿足味蕾,滿足心靈。1年多前,彭余武春接任玉里鎮果樹產銷班第6班班長,有人戲稱上校「降級」當班長,不過「上校班長」不但有軍官的領導統御才華,更有拚勁,例如美人柑一一套袋,以求「好看又好吃」,水果行銷則從擺攤零賣到熟客宅配,一步一腳印。他在部隊是個優秀的軍人,退役後也是個出色的果農。

 

 

台東農業改良場為了延伸輔導功能,並持續提供農友諮詢服務,日前辦理農民學院結訓學員座談,邀請5年前返鄉種植釋迦的台東縣民陳志韋,他今年參與台東農改場優質釋迦果園評鑑拿下亞軍,他認為務農是門大學問,「從做中學習」,才能成功闖出一片天。

為讓有志從事農業工作的青年朋友,由淺入深地學習農業相關知識,台東農改場每年都會開辦多個班次的農民學院課程,班別有農業入門、保健植物栽培與利用、有機農業、釋迦栽培管理及果樹有機栽培技術等,透過課程,青年朋友可以有系統、連貫性地學習相關知識。

拿下今年釋迦優質果園管理亞軍的陳志韋表示,回到家裡種植釋迦已超過5年,期間不斷參加各種農業知識課程,請教前輩,以提升自己的農耕技術,著重在釋迦果實品質,終於獲評審肯定,拿下亞軍。

「老天是公平的,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陳志韋說,務農處處是「眉角」,平時就要多和前輩請教,邊做邊學習,才能更快、更有效率地做好每個環節,提升果實的品質,才能有效提升收益。

陳志韋以過來人的身分,鼓勵青年返鄉務農,不過一定要加倍用心,作足功課。

 
彰化縣埔鹽鄉部子社區執行長施瑜銘回鄉10年,近兩年開始務農,種水稻也種黃金番茄,本來是小規模栽種,今年擴大規模量產,推出「理事長番茄」,每天從早忙到晚,深深體會「農夫真辛苦」。58歲的施瑜銘放棄大都市工作,回埔鹽鄉從事加工業,同時也擔任社區發展協會幹部,推動社區服務和在地農產品,以埔鹽鄉生產的糯米做成糯米麵,自創品牌獲得消費者歡迎,服務農民的他卻從未務農,兩、三年前才重整自家水稻田,種植水稻和黃金番茄,「想了解農民真正的心聲」。開始務農之後,施瑜銘每天上午六點就到田間工作,巡田、除草,一直忙到太陽下山才回家,他笑說:「為了疏果要不斷起立蹲下,一天下來才知何謂腰痠背痛」,除此之外還擔心氣候變化影響番茄結果,深刻體會農民辛苦。今年夏天溫度居高不下,使得南部的番茄收成不佳,他晚了幾個月栽種,避開最熱時期,加上今年雨量少,他很幸運地種出一顆顆碩大如乒乓球的黃金番茄,以鄉里居民對他的稱呼,取名為「理事長番茄」,開始定價販售。施瑜銘說,埔鹽鄉的砂質土很適合番茄生長,他用盡心血照顧,「希望讓更多人知道,埔鹽鄉的黃金番茄很讚!」

屏東「型農」陳品睿回鄉務農7年,靠著品質控管,種出百萬年薪的佳績,不過女友父母遲遲沒有點頭,屏縣農業處長姚志旺獲悉後允諾願意到雲林提親,大力推薦屏東好男兒。

長相斯文、打扮有型,7年級的陳品睿就是以「型農」姿態,和父親一起種出小黃瓜、苦瓜等在地蔬果,並且自創「綠翠微」品牌,強調到農場就是要「光著腳ㄚ子」,才能真正吸收地氣。

大學唸的是餐飲、畢業後從事行銷工作,由於是家中獨子,7年前為了照顧母親,陳品睿回鄉務農,和父親開始了田間工作,很多人認為種田很辛苦,但陳品睿認為每一個工作都辛苦,時間要靠自己調配、只要有效管理,務農並不比上班族還要差。

他和父親共同照顧2甲地,歷經多年汗水,父子兩人不但種出了佳績,目前他還是「農業大學」的實習輔導老師,表現甚受肯定,努力7年下來,他靦腆地說「現在年薪7位數應該不是問題」。

只是農場事業有成,也有心宜的女友,但女方父母始終對務農另有看法,提及婚事,便成了這位「型農」說不出口的煩惱,他說自己一定會再努力,希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屏東縣農業處長姚志旺坦承,陳品睿的婚事讓他最放心不下,返鄉務農、又種出好成績的「型農」應該受到肯定,「如需我出馬,我一定幫他提親去」。

姚志旺說自己就是雲林人,如果需要,他願意到女方家拜訪,大力推銷屏東縣的優秀「型農」。

 
 

「理事長農場」負責人施瑜銘種植聖女小番茄和黃金番茄,為保障產品安全使用有機肥。 記者凌筠婷/攝影

 

退伍軍官郭鎮宏為了圓夢,偕同辭去護理長的妻子洪芊伊,移居白河務農,打拚1年多,首批玉女番茄問市,他們樂觀說:「希望早日能擁有自己的開心農場」。

32歲的郭鎮宏原在桃勤工作,後來帶著小他4歲的洪芊伊,到澳洲肉牛屠宰場打工,兩年下來操到板機手,因父親過世返台並移居白河,展開另一段人生。

他們租來的3分地,經開畦及立棚架後,去年10月栽種玉女小番茄,上月底剛收成。

「得失心沒那麼重!」 郭鎮宏說,務農後,心境上自在,生活也樸實許多。

長人當果農 甜柿套袋高手

愛打籃球的黃曉橙身材高大,爸媽種甜柿、筍子,從小耳濡目染,退伍後捨不得雙親辛苦,返鄉接起重擔,183公分身高為甜柿套袋速度快,桂竹筍一口氣可扛百斤,還把自家農產打入國道市集。

黃曉橙愛打籃球,大學是學校校隊,有意進軍職籃卻沒被球隊選上,告別籃球夢;他退伍看到父親因工作單眼失明、母親每天農忙18小時,決心回到和平區達觀地區務農,一肩扛起家計。

果園常矮化果樹,方便套袋、採摘,但黃曉橙高頭大馬,吃足苦頭,常顧著採果、砍草,猛一抬頭撞到枝幹,額頭還刮出5公分傷疤,自嘲變成「包青天」。

不過,為甜柿套袋可是他的強項,一般果農每天套袋3000棵,他在山坡果園穿梭,不用輔助梯子,一天可完成5000-8000棵;父親還讓他經營竹林,經過2年努力,今年收成首批桂竹筍。

黃曉橙說,望著冒出頭的桂竹筍,他一口氣可以背上百斤,肩頭擔子越重,他的成就感越多。他想把產地水果、農產,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3年前打入泰安、湖口國道服務區的「道農市集」,未來還要栽種四季豆、瓜類蔬果,讓更多人常到自然美味。

 

 

 
 

每年的一至六月是小番茄產期,目前市售的溫室番茄,平均每公斤價格約120元,而古坑鄉農民廖­竑亮所栽種的番茄相當新奇少見,除有一般的紅色番茄,還有黃色、綠色與棕色等多樣顏色,賣相好、品質佳,一公斤能賣到500元,時常供不應求。

37歲的廖竑亮曾任職餐飲業主管,長年下來工作壓力大,作息不正常,6年前決定與醫檢師女友阮予希返鄉務農,以無化肥、農藥的自然農法來栽種蔬果。

廖竑亮雖是農家子弟,但對農耕卻一無所知,花1年多時間從頭學起,期間不斷吸取農業相關知識,並將果菜園打造取名「自家莊園」。

5年多來,廖竑亮投入約4、5百萬,期間也遭逢許多困難,去年更因颱風豪雨等因素,讓他網室彩虹番茄損失慘重,幾乎完全沒有收成,但他仍堅持無毒自然農法理念。

「種的不是農作物,而是大家的健康」廖竑亮表示,農業不單是追求甜度、果實大顆賣相好,而是吃起來有水果原有的風味。

廖竑亮所種植的彩虹番茄,有5種品種、4個顏色,但每顆吃起來口感都不一樣,他雖現在雖仍負債生活,但每個客戶的笑容與回饋,讓他有著連金錢也買不到的成就。洽詢電話:0920-361141。

 

放棄月薪10萬返鄉種田 捐地推廣有機種植

 

新竹縣政府協助青年農民,提供場地,昨天開賣,立即引來洽公民眾和消費者選購,明天和18、20、25日,都在縣府一樓走廊展售有機蔬果和農特產品。

昨天設8個攤位,展售有機蔬菜、奇異果、草莓、柑桔、雞蛋、及農產加工品、伴手禮、雜糧等;縣長邱鏡淳、農業處長邱世昌等人到場,為青農打氣,歡迎消費者趁春節採購年貨時,多選購。

參與展售的青年農民,徐榮偉和范嘉淇是去年第三屆的全國百大青農。徐榮偉是來自尖石那羅部落的泰雅青年,返鄉務農,種植甘藍、花椰菜、蘿蔔、玉米等蔬菜和高品質段木香菇。

范嘉淇的父親曾獲「神農獎」,她在竹北市經營「親親果農園」,採高架設施,方便嬰兒車及行動不便者坐輪椅進出,享受採果樂趣,也種有機蔬菜。

涂旭帆在尖石種獼猴桃約2.5公頃,果實熟度達九成以上才採收,與進口相較香氣更濃郁,掌握黃金比例的甜酸比,豐富的β胡蘿蔔素、葉黃素及維生素C深受消費者喜愛。

「有助牧場」原本可養6萬隻雞,但只養2千多隻,讓蛋雞可自由奔跑、在戶外洗砂浴、曬太陽、蛋雞健康,更訓練蛋雞在蛋箱中產蛋,雞蛋不落地,生產的雞蛋風味淳厚。

陳信仁返鄉務農4年多,採有機種植疏菜,也經營柑桔園,採草耕栽培,果園中維持豐富的自然生態,生產的柑橘口感和風味佳,吃得安心。

新豐鄉劉政育與家人生產香米並自創品牌,香米收穫後都採冷藏保鮮,並提供當季香米給消費者;新豐吳建良採自然農法,並將糙米研磨製成健康高纖的純糙米米粉,保留豐富的礦物質等營養成分。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草 的頭像
    水草

    水草的有機田園探索

    水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