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瑞穗鄉富源村民黃遠龍捧著自己種出來的超大地瓜,笑得很開心。
記者邱立雅/攝影

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民黃遠龍為讓孫女可挖地瓜玩,在住家旁種了兩排地瓜,不施肥,結果竟然種出15台斤重的地瓜,讓他既驚訝又開心。

78歲黃遠龍幾年前用家裡發芽的地瓜,隨意找了鐵路附近畸零地種下兩排地瓜,放任自由生長,日前發現1株地瓜冒出頭,他向家人預告:「有個地瓜可能會很大唷!」

黃遠龍忍了幾天,下田挖地瓜,竟挖出超大「並蒂瓜」,1株蒂分出兩邊瓜,一邊長得像烤雞、另一邊長得像南瓜,回家一秤,發現重15台斤。他表示,媳婦競選村長順利連任,超大地瓜可能是老天送的賀禮。

 

返鄉學務農 夫妻「棗」到夢想

2015-02-13 03:58:08 聯合報 記者賴香珊/竹山報導

胡慶堂、游佳涔夫妻檔因愛吃蜜棗投農,也開啟打造「夢想莊園」契機。 記者賴香珊/攝影

分享

南投縣竹山鎮胡慶堂、游佳涔夫妻檔10年前為照顧年邁雙親返鄉創業,因愛吃蜜棗而投農,他們從整地、搭架到栽種都不假他人之手,兩人也從一竅不通到擴大經營,用「愛」逐步實踐打造「夢想莊園」目標。

園內不僅種蜜棗,還有百香果、芭樂等蔬果,目前正搭建養雞種菜用的透明溫室,還要蓋「玻璃屋」打造出腦海中的「夢想莊園」,歡迎民眾前往採果遊憩,洽詢電話049-2624118。

胡慶堂原本從事鐵工業,長期在外奔波,妻子游佳涔是業績亮眼的黃金賣車業務,但長輩希望兒孫能回鄉陪伴,他們毅然決然離職返鄉。

「鄉村工作難尋,怎麼養家成問題?」游佳涔愛吃蜜棗,決定改行務農,但過去從事服務業,沒農業經驗,便到農委會上課進修;兩人沒錢沒地,靠租地和買二手農機具省錢。游佳涔掌農務,整地栽種;胡慶堂負責工程,不論購材、焊接、搭架或蓋房都一手包辦「鐵工錢自己賺」。

蜜棗園首次收成時,他們在市場擺攤售發傳單,去年透過網路行銷宣,漸漸打開知名度,收入也轉虧為盈,更逐年擴大承租土地,果園從最初的4分多地變成1甲多地的農場。

注音都不會 他在山上種出洋香瓜

陳水良把作物當小孩照顧,堅持量少質精的種植策略,近期收成的高麗菜每顆賣到100元,仍早早被預訂一空。
記者程遠述/攝影

新社66歲農夫陳水良不顧他人眼光,在山坡地成功種出高級洋香瓜;他小學沒畢業,連注音都不會,但他一手包辦生產和行銷,外銷大陸每顆可賣1千人民幣,今年拍賣會上還賣出1顆5萬元台幣的「洋香瓜王」。

陳水良從小務農,15年前看出精緻農業潛力,決心改種「從沒種過的」網紋洋香瓜。「大家都認為瓜只能長在沙地,不能在山上種!」陳水良說,農友都勸他不要違反常識,但自己歷經7年摸索,成功種出品質好、收成率達8成的洋香瓜。

農地僅有1公頃,陳水良堅持量少質精的種植策略,在不同季節也種南瓜、高麗菜等蔬果,數量都僅幾百顆;陳水良笑稱,把作物當小孩在顧,農園整理時常一跪下就是好幾小時;但他的付出反映在市場上,近期收成的高麗菜,每顆賣到100元,仍早早被預訂一空。

陳水良自嘲只會用「最笨」方法行銷,但他觀念先進,還花近百萬買機器發展精緻農業,自製洋香瓜冰淇淋;「農業要往二、三級產業發展!」陳水良強調,自己技術並沒比較特別,看得長遠、不被舊思維框住,才是成功原因。

 

休耕抗旱 經典米得主:欲哭無淚

2015-01-04 聯合報 記者羅緗綸/竹北報導

去年全國10大經典好米得主田守喜呼籲政府,抗旱時不要犧牲農業。 記者羅緗綸/攝影

分享

水情告急,經濟部去年底決定一期稻桃竹苗、台中、嘉義等地,休耕4萬1千多公頃投入抗旱;去年甫獲全國10大經典好米得主的田守喜,昨天應邀演講,表示「欲哭無淚」。

新竹縣13好市集由社區規畫師、農友發起,每周末在竹北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展售在地農特產品,也舉辦「草地講堂」,以肥皂箱當講台,邀農民和民眾開講、交流「讓小農發聲」,吸引民眾參與。

昨天以水資源為題開講,多人發言,認為政府逢乾旱,就以工業優先,以工業用水犧牲農業用水的思考,應該檢討,應重視水資源與農業是永續共生關係。

「政府雖訂出補償地主每公頃8萬5千元,但我一毛錢也拿不到」田守喜說,他耕作的田是租的,補償對象是地主,不是耕作者,他也不好向地主談,「簡直是傷害租佃關係」。

田守喜說,「我很認真的整地、種田,愛護土地」,他原有的田因都市開發被徵收,他向地主租地,每次繳地租時,他感激的說聲「謝謝你」,但地主也說「我要感謝你,田地照顧得這麼好」,他指善待土地是台灣農民最可貴的感情。

他說,水資源和農業共生,水流入第一塊農田,還可以供應第二塊、第三塊,部分則滲入地下,農田積蓄水資源及涵養地下水源,反觀,工業用水因汙染,難以回復再利用,政府應該保護農業用水才對。

田守喜去年獲得十大經典好米,建立好口碑,為了今年一期稻作,他已投入整地,如今將隨著一期稻休耕無法獲得任何補償。他的訴求獲得在場民眾支持。

「工業用水該好好檢討」啄木鳥人文生態工作室負責人陳怡君說,霄裡溪長期被上游科技廠汙染,如今雖獲得「全回收、零排放」的承諾,回顧過程,十分艱辛。

 

2015-01-19 03:50:29 聯合報 記者余采瀅/台中報導

陳崑榮與陳濬昇父子倆利用農田種植無毒蔬菜,不少網友得知後,爭相下田摘菜,體驗難得的田園樂。 記者余采瀅/攝影

分享

「圓老父遺願,兒孫傳衣缽!」台中市外埔區70多歲的老農陳金貴多年前病重,臨終前擔憂祖傳的農田無人接棒,七年級孫兒陳濬昇與父親陳崑榮不捨,父子倆毅然辭掉工作挑起重擔,並研植有機米自產自銷,因價格公道品質優,在當地打出口碑。

外埔區老農陳金貴耕種3甲多的農地,3年前罹患大腸癌病危,但因務農辛苦,子女皆外出工作,無人想種田,他擔憂病逝後,祖傳的農田恐被後輩賣掉;陳金貴第二個兒子陳崑榮與26歲的孫子陳濬昇得知後,心中不捨,父子毅然決定接下祖業,拾起鋤頭當農夫。

「這是阿公的願望!」陳濬昇回憶,8年多前讀高中時,阿公曾多次詢問他:「要不要回來種田?」因當時年紀小,他總回答:「以後再看看!」,3年前看到阿公病危時,心中仍掛念家中農田無人繼承,當下決定接棒,讓老人家安心離開塵世。

「從小跟著阿公種田,沒什麼不適應的。」陳濬昇說,務農不比上班族,農忙時期,天還沒亮就得起床,但最辛苦的應該是灑肥料,因肩上得背重達20多公斤的機器,頂著豔陽,站在田裡揮汗工作,衣服經常濕透了,從未乾過。

52歲的陳崑榮表示,父親辛勤耕種,由他接下棒子後,因太太巫麗雪注重健康,10多來年都吃有機米,決定將一甲地的稻田改種有機米,但因無經驗,第1年僅收成1/3,附近農民見收成差,不願繼續配合耕種,父子倆只好四處央求,希望農民「再多種一年試試!」

陳崑榮說,今年試種第3年,產量雖然未達到預期,但因食安問題嚴重,仍會堅持研植下去,總會有成功的一天,所生產的稻穀除繳給農會外,也留數千斤在自營超市販售。

最近農田休耕,父子倆也利用田地種植無毒蔬菜,顧客只要到店內買有機米,即免費贈送蔬菜,有不少網友得知後,也爭相下田摘菜,體驗難得的田園樂,預約電話04-26831143。

 

70歲張錦霖務農40年,認為室外工作環境累,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導致下一代不願接手。 記者黃婕/攝影

分享

苗栗縣三灣鄉農特產水梨遠近馳名,鄉內農夫平均年齡70歲,但45歲以下僅20人,面臨人力斷層窘境,有農友說,下一代不願意看天吃飯,家傳數代的農田幾年後若無人繼承,只能荒廢。

鄉農會推廣股長謝杏玲指出,農委會推動漂鳥計畫,提供貸款並輔導,希望鼓勵青年返鄉當農夫,但失敗案例多,加上收益有限,誘因不大,願意返鄉的青年仍寥寥可數。全鄉300名農夫平均年齡70歲,多是退休後接手上一代的農田,從年輕做到老的農民少之又少,要下一代願意返鄉務農更是「不可能的任務」,認為增加農友收益才是根本之道。

三灣鄉盛產高接梨,梨農上月底陸續嫁接梨穗,但因日本進口的梨穗病害,進口數量銳減,產量預估減少5成。鄉農會指出,全鄉水梨種植面積約100公頃,今年進口梨穗400公斤,較往年少了3成,間接影響農友收益。

70歲梨農張錦霖說,務農40年,室外環境工作累,沒人願意做,近年來受到大環境影響,農產品的價格偏低,賺的錢只能打平,年輕一代要養活自己都有困難。38歲的大兒子張笠宸雖願意分擔父親辛勞,但他也不忍孩子賺辛苦錢。

張錦霖無奈地說,一甲地的果園因肥料、農藥價格持續上漲,成本墊高幾乎吃掉利潤,今年遇上進口梨穗病害,產量減產影響收益,不少農友寧願只能「加減做」,否則「愈種會愈窮!」

曾獲全縣高接梨評鑑特等獎的梨農楊瑞謀說,兒子雖已過而立之年,仍在讀書準備考公職,「寧願苦讀也不務農」,因「農業不能當飯吃」,根本存不到錢。務農太累了,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只能勉強餬口,「寧可累死自己、也不能拖累孩子」。

 

 

堅持有機 種出半人高芥菜

 

2015-01-21 04:26:53 聯合報 記者林孟潔/基隆報導

基隆市陳和順堅持「合理化施肥」,種出80公分高的芥菜。 記者林孟潔/攝影

分享

農友陳和順多年不灑化學肥料,以雜草自製有機肥,堅持「合理化施肥」,成功種出高達80公分的芥菜,葉面寬也有40公分,令人嘖嘖稱奇,直呼「沒看過這麼大的芥菜!」

57歲陳和順曾在工廠工作,後來接手父親的土地開始種菜務農,他向附近農民學習種菜,起初也使用化學肥料、除蟲藥。他聽過無數場講座、課程,開始學習有機耕作法,至今已10年了,目前小小的1分地上有絲瓜、小白菜、花椰菜、芥菜等各式蔬菜。

陳和順表示,使用化學肥料會讓土地酸化,土壤變硬,「好像死掉一般」。他親手抓起菜園裡的一把泥土說「我這邊的土都可以直接用手摸」,不會像被施化學肥的土讓恐對人體有害。

3年前他開始以「合理化施肥」種出「巨大芥菜」。陳和順表示,不要過量施肥,他把種菜比喻成養小孩,吃得好發育就會好,「菜夠健康,也不怕蟲害」。附近鄰居看他豐碩的成績,紛紛向他學習。

陳和順的菜園中目前有32顆芥菜,經過4個月的種植後,顆顆碩大肥美,大多自己食用為主,偶爾會有熟識的朋友來買品嘗。

他說,年節將近,芥菜也是俗稱的「長年菜」,是家家戶戶桌上必備的食品。新鮮的芥菜汆燙過後,去除苦味,再以薑絲拌炒,最能吃出芥菜的甘甜,或是做成「刈菜雞」也是一道美味佳餚。

 

 

蓮花颱風沒釀重大災情,竹東有機米產銷班卻苦哈哈,受焚風與蟲害影響,有機米一期稻作收成比去年少了至少5成,產銷班班長彭信晃雖無奈,表示還會堅持有機耕作,透過友善土地,種出更好的有機米。

彭信晃看著白化的稻穗,他說,受南風影響,助長了二化螟蟲,尤其天氣越熱,稻稈水分及營養都全被吸走,稻穗因此白化變成空包彈。

「就是愛這片土地!」竹東區農會推廣股李慶屏,手捧著濕潤的土表示,這是傳統耕作無法達到的,有機肥料施肥及採用灌排分離,不僅降低水質污染,更也延長土地壽命,讓種出來的稻米粒粒豐滿,又營養豐富。

軟橋有機米產銷班成立於民國86年,由桃園農改場、縣農業局、農會推廣股及農業指導員輔導成立,由於軟橋里具得天獨厚地理環境,在大壩尖山下游清淨水質,農田土壤又是黑紗土,加上早晚溫差約8度,進而造就軟橋里有機米。

縣農會總幹事溫碧誠表示,這是「18年磨成一劍」,軟橋有機米會有這樣的成績,主要仍是靠有機方式耕作,這次雖受焚風與蟲害影響,讓有機農友叫苦連天,不過他們仍堅持其理念,強調有機耕作對土地延續的重要。

警PO文揪買 勤苦兄弟芒果熱賣

2015-07-13 07:20:06 聯合報 記者劉明岩、綦守鈺/南化報導

玉井分局分局長林國清(左二)、南化區區長洪正國(左三)昨前往探視鄒姓夫婦,並關切芒果銷售狀況。 記者綦守鈺/攝影

分享

就讀台南市南化國中二年級的鄒和成,每天凌晨4點就跟弟弟幫忙祖父母採收芒果,因今年芒果盛產,不好賣。玉井分局員警得知後,發起團購邀同事一起買芒果,18天來賣出500多箱,訂單仍然不斷湧來,兄弟忙得不可開交,也展露笑顏。

鄒和成祖父母約一甲多的芒果,種在南化姜黃坑山坡,鄒和成兄弟暑假沒辦法去玩,天還未亮就要幫忙採芒果。他很熟練地運用手感分辨出可以採摘的芒果,再駕駛著農作車載回家,由祖父母拆開套袋,露出黃澄澄碩大的芒果,分級包裝,由宅急便送到這些有愛心的訂戶手中。

鄒和成說,父親多年前因車禍癱瘓無法工作,單親的他們,生活起居全由70多歲的祖父母照料。家中種植芒果維生,每年產季一到就要忙著採收芒果,短短2個月內的收入,是他們一家子一年的生活支出。但因今年芒果盛產,不好賣,價格也偏低,讓他擔心家中生計陷入危機,好幾天都睡不好覺。

「謝謝大家幫忙,我們的芒果真的很好吃!」玉井分局警員許守良在做家戶訪查時,得知鄒和成家中的困境,主動在個人臉書上發文,還透過通訊軟體,聯繫全台員警一起「團購」,一傳十、十傳百,以往每天僅能出10箱芒果,最近這2天訂單都有90多箱,「這樣一家的生活費也有了著落。」

許守良表示,當初只是想用自己的力量來幫忙看看,沒想到卻引起這麼多警界好友的回響,熱門到連花蓮的同事都在詢問,還有人懷疑「這個芒果是詐騙簡訊嗎?」

玉井分局長林國清和南化區長洪正國昨天也特地前往探視,關切芒果後續銷售狀況,有需訂購芒果的民眾可洽訂購專線,(06)5772732。

 

「米食大革命!」花壇鄉農民趙漢欽為讓孫子吃到好米,不惜成本轉型種植有機米,用稻米機去除糙米外殼成胚芽米,還研發多項吃法,要讓全家人吃得健康。

農民趙漢欽(左一)改變糙米很硬的口感,做成可口商品,農友更進一步製成糙米麵、米脆片等。 記者郭宣彣/攝影

分享

趙漢欽原本從事鞋業生意,因88歲父親趙更春年事已高,5年前他接棒種稻。

他說,6歲孫子愛吃飯,但研究證實白米澱粉量高會引起三高,可是糙米煮的飯較硬,孫子不吃,他動腦思考如何讓孫子能吃到稻米的營養,而非只有澱粉。

趙漢欽說,他先轉型種植有機米,選用長備炭放在灌溉渠道讓水質變為鹼性水,「有好的水質、才可種出好的稻米」。

他指出,有機肥料、鹼性水成本雖高,但有助增加產量,過去種植7分地,每一期收成8公噸,現在提升至10公噸。

他表示,白米僅3%是胚芽,營養成分卻有66%,他用稻米機去除糙米兩層植酸,保留「最營養」的胚芽頭製成胚芽米,擁有糙米的營養、膳食纖維而不失白米口感。

他研發糙米麵、米脆片等副食品,孫子吃得很健康;現在在農會協助下,開始行銷「胚芽米」。

花壇農會總幹事顧碧琪表示,台灣每年糧食自給率不到三成,但稻米供給率超過100%以上,稻米價格在供過於求的情況下被壓低,農民若種植有機米,每台斤售價100元,比白米每台斤40元的收入好。

顧碧琪說,多數農民不善行銷,產品再好也沒人知道,農會幫農民把農產品包裝精緻化,提升質感,定期舉辦推廣活動,打開花壇農產知名度。

 

內門區最年輕的有機農民婁明仁,發覺癌症人口遽增,決定有機耕作,克服萬難在土壤劣等的大崎頭種出各種有機蔬果,成功創造口碑,榮獲傑出農民,昨天他獲獎時勉勵更多人加入有機耕作,恢復美好生態環境。

48歲的婁明仁於屏東科技大學農園生產技術系畢業後,於中興大學農藝系當研究助理,之後到鳳山園藝試驗所擔任果樹系技工、派駐哥斯大黎加技術團及駐聖露西亞技術團,協助輔導邦交國農民栽種,工作始終與專業牽連一起。

 

2年前,婁明仁發覺國內食安問題不斷,癌症人口攀升,決定離職從事有機耕作,因緣際會下,同學的父親在內門區瑞山里大崎頭有一塊荒廢土地出借他耕作,他望四周自然環境沒被破壞,周遭沒有農戶適合有機耕作,但因臨近月世界險惡環境,土質耕作不易,他仍決定一搏,在不放棄下成功打造出有機農場。

婁明仁4分地有機農場種植玉米、小番茄、洋香瓜、小黃瓜、高麗菜等,生產的蔬果特別甘甜,經由親友傳播下建立良好口碑,如今網路、農會與全聯小農平台都協助他行銷,獲市場歡迎。

內門區農會表揚60位傑出農民,婁明仁是最年輕有機耕作農民,他勉勵更多農民加入有機耕作,強調不論環境多惡劣,堅持下去就有成果,總幹事洪輝煌則頒發傑出農民獎狀嘉勉他的貢獻。為愛女病情 運將改種黑櫻桃番茄為愛女病情 運將改種黑櫻桃番茄

劣地種出有機蔬果 婁明仁獲傑出農民

 

為愛女病情 運將改種黑櫻桃番茄

計程車司機鄭玉芬為了中風女兒,改務農種植有機黑櫻桃番茄,配合斷食療法改善女兒病情,終於痊癒。她目前獨自在5分多地上種植10多種作物,主力仍是黑櫻桃番茄,由於採複合式生態種植,病蟲害不多,生產的作物安全又健康。

鄭玉芬的女兒4年前突然中風,有朋友建議吃黑櫻桃番茄有幫助,她因此配合斷食療法改善女兒病情。女兒病癒後她繼續種植,因黑櫻桃番茄屬於歐美品系,市場上很少看到,託朋友從國外帶回種子,經過3年馴化終於適應本地環境,成功種植。

 

黑櫻桃番茄大小和一般桃太郎番茄大小相似,只是果皮呈黑褐色,愈成熟愈黑,皮薄多汁,微酸卻帶有濃濃番茄味,產期為1月到3月。鄭玉芬說,黑櫻桃番茄中含有豐富的茄紅素和花青素,營養價值高。

鄭玉芬是虔誠的佛教徒,為了保護環境並讓消費者吃得健康,她堅持有機栽培,採複合式生態、多作物方式種植,減少單一作物容易產生的病蟲害。目前她的園裡種了檸檬、芒果、玉米、百香果等10多種作物,只用酵素不噴灑農藥,也少除雜草,果園生態豐富。

她說,種有機的路並不好走,到目前投資都還未回本,甚至連工錢都不夠,不過能讓消費者吃得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未來會再加強網路銷售,打開通路。

(中國時報)為愛女病情 運將改種黑櫻桃番茄

台西鄉農民王金祥在住家庭院栽種匏瓜,長出1顆重達約29台斤的超大匏瓜,比一般大約10倍,罕見的巨無霸匏瓜引人稱奇,他笑說「光是這顆就可讓全家吃到冬尾了」。

王金祥說,3個月前朋友給他種子,沒想到生產力特別強,才種不久就長了滿棚瓠瓜,顆顆碩大肥美,一般匏瓜重約1至兩台斤,他種的匏瓜每個起碼都有10台斤,每個朋友來家裡看了都嚇到了,連專業栽培的農友都稱奇,頻問他是如何種的,要他傳授訣竅。

「從沒見過瓠仔像西瓜」他說,他也沒特別照顧或施肥,可能是土質合宜,尤其有1顆重達28.8台斤,更讓他感到好奇,還擔心所種的瓠瓜是否得了「巨瓜症」,個個都是巨無霸,他從沒見過這麼大的匏瓜,連專業瓜農也沒見過。

滿園大瓠瓜除送親友分享,王金祥認為他種的瓠瓜品種很特別,特別將超級大瓠瓜留在家裡擺飾觀賞,將來也會留下種子送人栽種,讓大瓠瓜在台西鄉生生不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草 的頭像
    水草

    水草的有機田園探索

    水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