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原住民委員會今天在原住民都會農園,舉辦「紅藜王~Only One」行銷活動。原住民種出了一株高達580公分高的紅藜,比起一般都與人差不多高度的紅藜,足足高了好幾倍,堪稱是「紅藜王」!

原住民說,台灣原生的紅藜,過去在原住民部落雖然只是配角的食物,但在1918年台灣遭受前所未見的旱災及寒害,原住民部落主要的糧食作物都嚴重欠收,引起大飢荒,當時「紅藜」適時扮演了救命糧食的角色!

原住民都會農園位於小港區坪頂里,提供都會區原住民耕種環境,並傳承教育下一代原住民傳統農耕的知識。台灣原生紅藜從種子發芽到孕穗期,稱為營養生長期;從孕穗、開花、結實、果穗轉色、籽實成熟掉落,稱為生殖生長期。由播種到籽實成熟掉落,通常只需95到125天。時間長短跟成熟時的植株高度,會因季節而異。

一株580公分高的台灣紅藜,顯得特別與眾不同。原住民說,紅藜長到兩、三公尺就已經很高了,這株生長六個月的紅藜,真的稱得上「台灣紅藜王」了!大概是季節和土壤都配合的很好吧。原住民種出了一株高達580公分高的紅藜,比起一般紅藜足足高了好幾倍,堪稱是「紅藜...

 

40%紅藜饅頭 屏東瑪家吃得到
 

屏東瑪家鄉盛產紅藜擁有「紅藜故鄉」美名,而最近當地的瑪家鄉雜糧產銷班班長羅仁光把「去苦去澀」的紅藜添加到饅頭中,「整顆饅頭有40%都是紅藜」,希望藉此讓紅藜產業在地化。

排灣族人習慣把紅藜添入小米酒或是加入小米之中一起烹煮,但紅藜食用前必需要去殼,否則將帶有濃濃的穀物味道,甚至還會因外殼帶有的皂素導致輕微中毒。

但羅仁光推出的「七彩饅頭」不只有去殼的紅藜、紅藜粉,外表還帶有保留原色的紅藜,但其中的皂素已降低許多,更添加當季水果,外表的顏色十分豐富。

羅仁光說,為了把紅藜「去苦去澀但又保留原色」花費不少時間在研發上「吃饅頭吃到會怕」,要挑選品質佳的紅藜,完成去苦去澀後便添加在饅頭之中,希望能落實紅藜產業在地化的目標,由當地生產、加工、販賣的目標。

「許多人看到紅紅的都以為是枸杞饅頭」,羅仁光也澄清,真的是帶有外殼的紅藜,希望民眾可以到瑪家嘗試,也期許在地民眾製作更多紅藜相關產品以行銷紅藜。

未來他也打算使用紅藜酵母來製作饅頭,或與當季食材融合推出紅藜咖啡饅頭、紅藜土芒果饅頭、紅藜紅肉李饅頭等,也希望能製作出麵條等食材。

 

 

校園有小田 童幫紅藜量身高

2015-06-05 07:23:47 聯合報 記者蕭雅娟/三地門報導

青葉國小學生幫紅藜量身高,記錄生長過程。 圖/青葉國小提供

分享

屏東縣三地門鄉青葉國小在校園司令台旁有兩塊小田,全校36名學生一起種植紅藜等原住民作物,認識部落飲食,並自製紅藜茶包和紅藜瓦片餅乾,校方正規劃行銷平台,要為青葉部落推廣在地產業。

青葉國小學生們去年秋冬之際種下紅藜,並記錄成長日記,5年級陳姓學生說,「我們會幫忙量身高,紅藜大約長到160公分」。

唐姓學生說,種紅藜前要先拔草、翻土整地,才能播種,還得經常到田裡抓蟲,收成紅藜後,研發製作紅藜瓦片餅乾、紅藜茶包等紅藜,「很好吃」。

校方表示,除了紅藜,原住民傳統作物芋頭也被列入課程中,芋頭收成後,大芋頭可直接煮湯,較小的芋頭則放在石板上,燒龍眼木,烘烤成芋頭乾,延長保存期限,是從前獵人的重要糧食。

校長賴維振表示,學校和三地門鄉原住民部落共組協會合作,上周有間科技公司購買部落的50份紅藜,作為員工伴手禮,他期待這個行銷平台逐漸成熟,幫部落推廣在地產業及手作文創商品。

 

缺水不種稻 觀音農改種藜

2015-06-23 07:45:34 聯合報 記者顏彙燕/觀音報導

7月底 收「紅寶」 觀音區雜糧產銷班今年首次試種旱作植物,營養價值豐富的台灣藜。 記者顏彙燕/攝影

分享

適逢大旱,桃園水利會年初公告停灌,農民沒法種水稻,觀音區雜糧產銷班今年首次嘗試種植台灣藜、芝麻,高經濟價值旱作植物,預計在7月底收成。

作物改良課助理研究員葉永銘說,台灣藜是原住民耕作的傳統特色食物,多種植在台東、屏東一帶,加在白米裡煮成台灣藜飯,富含鈣、鐵質和鋅,營養價值豐富,被譽為是「穀類紅寶石」。

芝麻則多種在台南,旱作植物喜生長在乾燥環境,比起種稻需耗費更多人力成本,北部較少人種植。

今年大旱缺水,觀音區雜糧產銷班員轉試種灌溉水量較少的旱作植物。雜糧產銷班第一班長林逢德說,「需要用水量僅水稻的1至2成」,栽種過程採粗放管理,也很適合有機栽種。

7月底 收「紅寶」 台灣藜營養價值高,又被稱作是「穀類的紅寶石」。 記者顏彙燕/攝影

分享

這兩種植物都是高經濟價值作物,芝麻每公斤收購價格約120元,台灣藜最好可達600元,比起水稻價格,至少是5倍起跳。

相較水稻插秧、收成都能依靠機器,種植芝麻、台灣藜人力成本相當高。以芝麻為例,植株割起後,捆成一束束曝曬,再以人工拍打植株,讓果莢裡的種子掉出來,將這些芝麻蒐集起來去除土砂才能食用,相當費時、費工,目前台灣藜約試種並不多,芝麻則有1甲多。

台灣藜、芝麻在4月初種植,約7月底收成,農民很期待成果,「嘗試一條不一樣的路」。

 

夫妻種有機紅藜 吉安鄉長取經

為推廣有機無毒農業栽培,吉安鄉長黃馨昨天到干城村初英段拜訪栽種有機紅藜的農民高德生夫婦,了解有機紅藜種植過程及農民需求,給予協助,並將農特產品提升至2、3級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高德生退休前原在中華電信任職,妻子林雪美是家庭主婦,並擔任仁里部落婦女服務隊員,因鄉公所原民所課員江夏枝建議她種紅藜,在試種時意識到健康的重要及近年來食安問題頻生,夫婦倆毅然地投入種植有機紅藜,2年前試種1分地,現已增至2分地。

夫婦倆到處學習栽種紅藜的方法及預防病蟲害,1年只採收1次,並以手工日曬取代機械化,確保紅藜品質。高德生表示,收成後的紅藜多自產自銷,若能漸進式推廣,就能讓紅藜重新打入穀類市場,擁有自己的銷售通路。

林雪美表示,紅藜富含膳食纖維及胺基酸、鈣、鐵及蛋白質,煮飯時加入1茶匙紅藜,不僅幫助消化,甜菜紅素還可抗氧化,補充營養。

鄉長黃馨表示,紅藜是原住民族食用的傳統原生植物,具有高營養價值,是原住民的百年傳統作物之一,種植及採收過程都繁瑣,後來族人逐漸以白米取代紅藜。

黃馨說,希望能將干城村建置成吉安鄉的第1個有機村,將來除了契作,也會持續推廣農業,提供健康的蔬菜,開創豐富的觀光休閒產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草 的頭像
    水草

    水草的有機田園探索

    水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