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芝麻粕作基肥 他的高麗菜好吃

 

 

雲林縣農民吳松志(左)克服沿海惡劣環境,打造豐富的生態,耕種有機農作。
記者姜宜菁/攝影

43歲的雲林縣台西鄉農民吳松志原擔任鐵工,月入5萬元,3年前跟隨父親的腳步改當有機農夫,雖然收入不如以前,卻賺到快樂,與有機店家契作,1.5甲的農田種植10種農作物,盛產的蔬菜部分捐贈給弱勢團體做公益,成為自給自足的有機農夫。

「你們的高麗菜怎麼有一股麻油香味,而且非常鮮甜,是有什麼特別之處嗎?」顧客問道,吳松志表示,種植高麗菜使用芝麻粕作為基肥,成本比別人高很多,後期管理也使用自製液肥加以追肥,「不管給自己吃或給別人吃都是最好的等級,所以高麗菜就是這麼好吃!」

「替別人賺錢,不如返家自己賺」,吳松志3年前因為父親的一句話,投入農業,跟隨父親的身影學習有機耕種,3名就讀國小、幼兒園的子女也趁上學之前到農田耕種,一家人堅持「自己吃的安心,才會送到消費者手中」。

吳松志說,風頭水尾的台西鄉要栽種農作物本就不易,加上鹽分過高、水源不足的條件下,更不用說要使用有機方式來栽種蔬果,1.5甲的農田種植十種農作物,錯開採收時間,以養菌克服病蟲害,「向日葵可以吸引蜜蜂,間接幫助農作授粉,而養流浪貓可以嚇止老鼠入侵」,在農場內生態豐富,各有其職。

吳松志固定與有機商家契作,保證農作物的售價,如碰到蔬菜盛產,他選擇部分網路拍賣增加收入,部分捐贈給弱勢團體做公益,從中教導孩子回饋。http://video.udn.com/video/Item/ItemPage.do?sno=33...

夫妻守望稻田 種無農藥好米

2015-05-11 08:43:04 聯合報 記者王燕華/宜蘭報導

    

家住宜蘭縣員山鄉的謝玫屏,和先生接手家中農田,夫妻倆力行友善耕作,謝玫屏說,要種出對得起良心的好米,雖然辛苦一點,但會堅持下去。

37歲的謝玫屏原本是護士,嫁到務農的先生家中後成為家庭主婦。她的公公採慣行農法,但謝玫屏和先生覺得噴灑農藥不管是對土地、對人都不好,苦勸公公別用農藥,這幾年公公從善如流,已經減少農藥用量。

3年前她的公公往生,夫妻倆接手1甲大的農田後,自行實驗無農藥種米法,只使用天然的苦茶粕。

因為不用農藥和化學藥劑,田裡的福壽螺多,幼嫩的秧苗常被啃掉大片,草也長得快,她先生每天清晨5點多就要起床巡田水,下班後還到田間用人工拔草、撿拾福壽螺,一直撿到天黑,夫妻同心將稻子顧得很漂亮,附近的農友都嘖嘖稱奇。

雖種出好米,卻苦無行銷管道,親友得知後,幫忙上網或是到校園行銷,效果不錯。謝玫屏說,因為實在太累,她先生一度想要放棄,但又不忍見上一輩留下來的田地就此荒廢,儘賺不了什麼錢,他們仍會努力耕種下去。


埔心鄉農民黃文啓喜歡務農,退伍後就繼承家業種稻、蔬菜,7年前開始種金蜜芒果,他堅持以有機方式栽種,終於拿到有機芒果認證,他說,雖然有機栽培的芒果外觀「卡醜」,但沒有農藥吃起來更健康。

36歲的黃文啓種水稻、胡瓜樣樣行,金蜜芒果是埔心鄉特產,他7年前將一甲地改種金蜜芒果,金蜜芒果病蟲害多,農民常常噴灑農藥和肥料,黃文啓認為:「農藥雖然方便,但對自己和消費者都不好」,他希望生產更安全的水果,因此以有機方式種植,卻遭到家人強烈反對。

「果皮種出來這麼醜,誰要買?」黃文啓的父親黃傳章說,水果賣相好才有好價格,有機栽培產量少、賣相差,「怎麼會賺錢?」但黃文啓不顧反對,找中州科大餐旅系助理教授陳相訓研究有機芒果種植方法,也開發果醬、芒果乾等附加產品,陳說:「有機芒果吃起來安全又有嚼勁,香味四溢,甜度平均達20度」。

「我們重質不重量」,每年的產量僅有四千公斤,比其他果園少了三成產量。黃文啓今年拿到有機芒果驗證證明書,未來希望能讓更多人安心吃有機芒果。

 

41歲的許復堡,台大電機系畢業後擔任電子工程師,6年前返鄉當新農人,栽種美濃瓜、小黃瓜、芒果等四季有機作物。
記者綦守鈺/攝影

曾任電子工程師的許復堡,因一場車禍讓他下定決心返鄉務農,栽種美濃瓜、小黃瓜、芒果等有機作物,不只安全有機,更堅持品質,8月30日將在永康區農會舉辦的「中秋園遊會」上分享栽種心得,教導鄉親製作有機肥料。

41歲的許復堡自台大電機系畢業後,在飛利浦公司擔任液晶顯示器機械構造工程師,因一場車禍讓他重新檢視當下的生活,發現自己不僅沒有跟家人相處的時間,更無法陪在父母身邊,於是6年前在太太支持下辭去百萬年薪的工作,返鄉栽種有機蔬果,成為為了理想打拚的小農。

許復堡說,從事農業並不輕鬆,不僅要學習如何選苗、栽種與施肥,待農作物熟成後,更要思考如何販售,於是他使用網路接單,成立臉書、部落格與網友分享經營農場的趣事,打響名號後收入穩定,且不吝於分享網路行銷的經驗,盼每位新農人都能「自產自銷」。

「有機農業能為後代、土地盡一分心力」,許復堡表示,有機栽種不簡單,像小黃瓜若不每天採收,隔天就會被蟲吃個精光,即使虧損連連仍堅持有機栽種,就為了提供更健康、安全的農產品。本月30日將在永康國中舉辦的「中秋園遊會」,與鄉親分享有機農業的心得。

東勢小農楊玉卿先生病逝,獨扛家計育三子。
記者喻文玟/攝影

48歲的楊玉卿人稱「玉卿姐」,她是東勢有機小農,先生2年前罹患多發性骨髓瘤,今年5月病逝,原本兩人一起耕作,先生病後她一肩扛起,多數收入都付先生的醫藥費,現在她一肩扛起家計,照顧公婆,養育3子,最小的孩子今年才升小學6年級。

楊玉卿的先生是獨子,非常孝順,原本在台中酒廠工作,921地震後辭掉工作回東勢協助雙親農務,從傳統農業轉型有機種植,夫妻一起打拚,一家和樂,她說,結婚到先生病逝,兩人每天在一起,從來沒分開過。

2年前楊玉卿先生罹病後,大筆醫藥費讓他們不得不賣掉2甲地,「借用」親戚3分地繼續種植有機農作,起初夫妻倆為了收入穩定,還到興大農學院上課,申請有機產品認證,加入興大有機農夫市集。

楊玉卿說,丈夫生病期間,80多歲的公公親自到農園幫忙,3個孩子每周六主動採收、包裝,周日凌晨一起從東勢下山到興大擺攤,「下班後全家到醫院陪爸爸」。

今年5月楊玉卿先生病逝,她養育3子、照顧公婆,學校通報急難救助家庭,張榮發基金會得知後邀請「玉卿姐」加入「公益行銷營」。

楊玉卿說,有機農作的成本高,傳統農作收入若有10成,有機栽種僅3、4成,以前只懂得每周下山,累積主顧客,參加行銷營之後見識到網路無遠弗屆,平時也可以上網拍賣增加收入,這才是「聰明的農夫」。

楊玉卿說,有機栽種是先生的理念,兩人創了「好田有機農園」,自己一個人扛下農園雖然苦,孩子都體貼懂事,她會繼續「種好田」,延續先生的夢想。

 

2015-01-08 聯合報 記者陳妍霖/埔里報導

江純瑜每日巡視果園,細心呵護有機樹葡萄。 記者陳妍霖/攝影

33歲的江純瑜有導遊及領隊證照,曾到澳洲遊學打工,卻捨棄高薪機會,從事農務種有機蔬果。她說,家族世代務農,對土地有濃厚情感,她在有機農場工作,希望累積經驗,推廣農民一起有機栽培,讓台灣消費者也能吃得安心。

江純瑜大學英文系畢業後,到澳洲及紐西蘭遊學打工兩年,三年前年回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工作,準備公職考試,卻發現擔任公務員不是自己的興趣,返回雲林老家幫忙務農,對農務工作愛不釋手,也發現台灣農業過度倚賴農藥,讓她思考農業、環境與人的關係。

她曾遊說父母改採有機種植,但父母擔心成本高、銷路不好,不願冒險,她才到埔里有機農場照顧果樹,先充實自己,才有機會改變。

她的同學擔任導遊帶團,月入7萬元以上,她也有導遊及領隊證照,但她寧可務農, 父母認為她不能學以致用「很可惜」,也對她老往田裡跑,曬得黑黑的「很心疼」,但她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讓更多農民一起採「自然農法」,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也讓民眾對食物來源更安心。

 為學童種有機菜 夫妻「做得安心」

2015-01-13 03:24:06 聯合報 記者曾增勳/蘆竹報導

桃園市桃園區阿貴有機農場農民李日貴(右)、夏淑玲(左)夫婦,投入有機蔬菜栽種,供應學童營養午餐,為學童健康把關。 記者曾增勳/攝影

分享

桃園市桃園區阿貴有機農場負責人李日貴、夏淑玲夫妻檔,過去都是上班族,從農後種有機蔬菜,供應學童營養午餐,自己生活正常,也「做得很安心」。

李日貴早年在工程業、夏淑玲在花蓮慈濟醫院工作,一家五口分隔三地,李日貴說,在一次橋梁工安事件後,他決定轉業,13年前一家人從花蓮到桃園,做蔬菜批發生意,但批發生活不正常易「爆肝」,因此決定租地種吉園圃蔬菜自產自銷。

他們原以為種菜自產自銷會比供應批發蔬菜好,不料才開始就碰到SARS事件,沒有客源,生意很不順,夫妻兩人秉持客家人勤儉、硬頸本性,度過艱困時期,慢慢客源及生意穩定。

直到3年多前,夫妻決定從種吉園圃蔬菜轉種有機蔬菜,夏淑玲說,他們租下1.2公頃菜園農地,未料前手老農使用肥料太重,土壤含有重金屬,無法種有機蔬菜,只能經由種水稻、冬瓜輪作,讓土地活化,後來水稻甚至入選桃園評選第三名。

隨著桃園市學童營養午餐推動一周兩餐有機蔬菜,該農場配合學校「點菜」,夏冬兩季,每季種6種有機蔬菜,依校方需求供應,該農場如今每周供應約3.5到4公噸。

夫妻兩人說,種有機蔬菜後,除讓學童、消費者吃到安全蔬菜,自己也不會接觸到農藥傷身,「學童、消費者吃得安心,我們也開心」。

 

 

 

花壇溫室番茄草莓 市場搶手

2015-03-16 09:01:19 聯合報 記者郭宣彣/花壇報導

花壇鄉果農廖旭源(左)培育的溫室玉女番茄甜度達15度以上,鄉長李成濟吃過也說讚。 記者郭宣彣/攝影

分享

花壇鄉43歲果農廖旭源原從事燈光音響業,5年前轉換跑道當農夫,他大手筆建置溫室設施,種出優質的玉女小番茄、香瓜、草莓等,成為市場搶手貨。

廖旭源表示,隨著時代改變,農民思維也要前進。消費者對高單價水果接受度提高,廖決定改變父親的農作型態,投入溫室農業,栽種高品質的溫室水果。

廖旭源以溫室環境種出美味又安全的草莓,他控制肥料、水量等,降低害蟲風險,並堅持有機方式栽培,讓民眾吃得健康。

把作物當女友 農場主愛上有機

2015-03-17 07:46:09 聯合報 記者鍾知君/宜蘭報導

黃慶賢從土中拔出色澤粉嫩的櫻花蘿蔔說,櫻花蘿蔔擁有天然色澤,吃起來也比白蘿蔔更鮮甜。 記者鍾知君/攝影

分享

宜蘭縣冬山鄉大進有機農場園主黃慶賢,從事有機栽種10幾年,栽種的有機山藥、當歸、丹蔘和食用百合等植物,提供給國內餐飲連鎖店、飯店和生技公司使用,訂單不斷,他說,「從事有機,就像學開車」,學好田間管理的技術是有機栽種的第一步。

62歲的黃慶賢本來從事土木工程相關行業,遇到老闆跑路而失業,他到日本玩,發現日本青森、北海道的農戶在平地種植有機山藥,他覺得可以試試,回鄉後就一頭栽進有機種植。

黃慶賢說,慣行農業中的化學肥料會使土壤酸化,對人體也有害,他剛從事有機栽種的前5年經驗不足,每年都賠錢,地上地下都有蟲害、植物也不斷生病,收成量比起灑農藥的少了一半以上,經過不斷摸索、考察國內外的經驗,學習病蟲害防治和田間管理,才開始享受「有機樂」。

黃慶賢說,有機絕對是未來趨勢,有機且天然的農作物不僅可以讓土地永續利用,對人體也有健康,從事有機一定要先把田間管理的技術層面學好,要不然註定會失敗,許多小農僅憑著熱忱、缺乏技術,菜葉被鳥吃和蟲蛀,不僅賣相不好,吃下肚也不健康。

黃慶賢開玩笑比喻,「農作物就像女友!」任何農作物都要適地適作,了解耕種方式和摸透習性,缺水時澆水、生病時照顧,「女友」才會給好臉色看。

他新年新目標是提升食用百合、山藥和栗子地瓜的栽種面積,應付大量訂單,他也呼籲民眾購買有機產品時,一定要注意有機驗證標章,不要讓不肖業者藉著有機的名號哄抬價格,打壞市場規則。

 

 

授課之餘當農夫 體育老師種出有機栗子南瓜

2015-05-18 07:29:18 聯合報 記者徐白櫻/高雄報導

李文彥種植的栗子南瓜造型可愛,採下後還要儲存一段時間才能上市。 記者徐白櫻/攝影

分享

美濃區南隆國中體育老師李文彥專精手球,授課之餘下田當農夫,投入不少時間研究南瓜,他種植俗稱「小黑」的栗子南瓜小如巴掌,口感鬆軟、甜度高,還有機構認證的生產履歷來「掛保證」,常吸引外地農夫專程來取經。

李文彥不只是體育老師,平日還花很多時間務農,最近他迷上來自日本的栗子南瓜,利用家中2分農地栽培,他種的栗子南瓜還有可愛別名,稱為「小黑」。

李文彥解釋,「小黑」色澤略深,吃起來很Q、很綿密,最大粒約重980公克。他說,栗子南瓜來自寒帶,天氣太熱不適合生長,種植失敗的機率頗高。

李文彥的南瓜已取得兩個機構認證的生產履歷,其中一家機構是屏東科技大學,依規定是每兩周檢驗一次,可是檢驗員太認真,常常路過打招呼,臨走前都會「順便」採樣返回化驗。

「他們每隔幾天就驗一次,根本不到兩個星期」李文彥打趣說,所有出產的南瓜都必須連線管理,生產履歷除了讓消費者吃得安心,也告知生產者土地與作物現況,以因應或調整管理方法。

 

 

有機農漁/養菇顧品質 人家衝量他減產

2015-05-22 08:43:26 聯合報 記者范振和

養菇達人吳厚德培育的木耳碩大清脆。 記者范振和/攝影

分享

不管杏鮑菇、袖珍菇或木耳,在花蓮縣一提到吳厚德,無人不知,這位只求質不追量的「養菇達人」,有自己的堅持,堅持有機優質培育,企盼提供家人與消費者同等質量的安全農特產品。

吉安鄉榮耀養菌場主人吳厚德的工作室,可看到一群婦人埋首整理木耳,除了生鮮供應市場外,也曬乾製成少見的木耳汁,讓親友享用。

吳厚德說,他設立的養菌場,80%是木耳,其餘栽培杏鮑菇、袖珍菇,杏鮑菇全年可產,目前主流木耳,每天可生產300公斤,杏鮑菇月產500公斤,袖珍菇月產1千公斤,木耳寮有27棟,杏鮑菇、袖珍菇各有3棟冷房。

吳厚德表示,他主打的黑木耳是一種木腐菌,以碳水化合物和含氮物質為主,對於補鐵有很好的功效,每100公克黑木耳中含鐵185毫克,比綠葉蔬菜中含鐵量最高的菠菜高出20倍,比動物性食品中含鐵量最高的豬肝還高出7倍,可做為天然的補血食品。

吳厚德不諱言說,木耳除了生鮮供應市場外,也拿木耳與中草藥一起提煉,熬製成木耳汁,就中醫而言,黑木耳味甘、性平、健胃,是很好的養生食品。

近年來,吳厚德維持品質,木耳每棟從9800株降至9千株,杏鮑菇從每棟6千株降至5千株,袖珍菇從1萬株降到9千株,儘管植株短少,但因通風好、生存空間大,提升了木耳或菇類品質。

他不施灑農藥、化學肥藥的有機栽培法,引進更多的消費群,除了有農會收購外,他也提供大王菜鋪子、豐園農場等通路商,打響了「後山菇」的名號。

有機農漁/友善農法種甘蔗 他做了20幾年

2015-05-29 08:02:41 聯合報 記者邱立雅

花蓮縣玉里鎮高寮地區有機農友黃明傼自種自製,對自家產品都很得意。 記者邱立雅/攝影

分享

花蓮縣玉里鎮農友黃明傼因世代務農,自家人對吃很注重,也了解農藥對人體的影響,20幾年前開始進行友善農法栽培,後來政府推動無毒農業與有機農業政策,黃明傼與太太林秀桃一頭栽入有機的世界。

當時因林秀桃很懷念「阿嬤的滋味」,兩夫妻也利用自己的農地開始種甘蔗,並研究如何把甘蔗汁炒成古早味黑糖,研究過程中也失敗多次,原以為是天氣影響炒糖品質,慢慢才發現是甘蔗成熟度的緣故。

從甘蔗園裡栽種、採收、榨汁、炒糖到銷售,每一個環節黃明傼都自己承攬,可以保障過程符合法規與安全,他也和太太林秀桃分工,他負責砍甘蔗、榨汁,太太炒糖、包裝。黃明傼表示,炒糖要花極大的心力,但炒出成功的黑糖,成就感無可比擬。

「信念夠,什麼都不怕。」黃明傼認為,甘蔗跟黑糖可延伸很多產品,努力朝有機加工發展,因牽涉環境衛生、有機資材與食品安全問題,今年5月成功取得有機加工驗證。

除了有機栽培、有機加工驗證,黃明傼還想推動「消費者認證」,在有機驗證保障之下,讓遊客可以來參觀、做產業體驗,認識食物的來源。

目前擔任「花蓮好市集」理事長的黃明傼,也和其他農友努力推動友善環境農業,「花蓮好市集」每周六固定販售友善、自然栽培的農做,讓消費者可以直接向小農買蔬果,達到認識農民、進一步了解生產過程。

 

 

有機農漁/投身有機農作 廖中豪找到人生驕傲

2015-06-05 09:03:38 聯合報 記者徐庭揚

廖中豪棄商從農,將有機農場經營得有聲有色。 記者徐庭揚/攝影

分享

原本從事營造業的廖中豪,9年前毅然投身有機蔬菜種植,在吉安鄉經營仁誠農場。捨棄優渥的生活,47歲的廖中豪在菜園裡找到人生的樂趣與驕傲。

仁誠農場以生產短期葉菜及瓜果類為主。短期葉菜類以十字花科為主,廖中豪運用溫室栽培,降低蟲害損失,克服了季節差異,也在溫室中養雞,以雞糞做肥料,雞也能吃掉害蟲和雜草,在他的農場裡,植物與動物共生共存。

農場內的蓄水池,讓水反覆循環流動軟化水質,以增加含氧量,而引自蓄水池灌溉栽種的蔬菜鮮脆多汁,廣受市場歡迎。

從事有機農作,不僅土壤要合格,水源、蔬果等都必須接受檢測,非常辛苦。廖中豪說,有機農業是良心的事業,必須認真努力,用心持續種下去。

廖中豪的「仁誠農場」於民國100年獲得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有機驗證,當年並獲農委會頒發全國「模範農民」獎表揚。

農場經營得有聲有色,連總統馬英九到花蓮時,也指定到仁誠農場參訪。廖中豪的努力讓各界看到台灣農業的前途,也令人豎起大拇指稱讚。

 

 

他種的有機當歸 全株可食用

2015-06-05 09:03:36 聯合報 記者廖雅欣/三星報導

三星鄉農民林東海經花蓮農改場輔導,在蘭陽溪畔以有機栽種當歸成功。 記者廖雅欣/攝影

分享

宜蘭縣三星鄉農民林東海經花蓮農業改良場輔導,去年試種有機當歸,全株皆可食用,最近將收成,他不藏私,示範分享種植技術,收成後除了自銷,也會送到宜蘭縣農會銷售。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在宜蘭推動栽種保健農作物,輔導林東海試種,2年前,林東海示範種植有機丹參,賣得不錯,去年10月試種有機當歸。

花蓮農改場副研究員張同吳說,當歸屬於藥食同源的農作物之一,常見的當歸藥膳有當歸鴨、當歸羊肉等,過去傳統當歸是食用乾燥過的根部,但林東海種的當歸,以新鮮根部食用,滋味甘甜,無一般市售藥材的苦味,且以有機栽培,沒有噴農藥,品質佳,新鮮當歸葉片可作為蔬菜烹煮,莖部像蔥一樣可以爆香,根部可以燉湯。

林東海說,當歸蟲害不多,比較怕雨水,建議農民選擇排水好的田地種植,每年10月栽種,隔年5月收成,目前市售新鮮當歸價格約每台斤1200元以上,他推薦青年農民共同栽種,成為宜蘭的特殊作物。

 

風災打不敗 老農有機蔬果重來

2015-08-26 06:46:38 聯合報 記者周宗禎/佳里報導

梁峰林的溫室有機香瓜才要採收,就因颱風落果枯萎,溫室也受損,但他不放棄,下次要種小番茄。 記者周宗禎/攝影

分享

76歲農民梁峰林的溫室香瓜月初正要採收,碰上蘇迪勒颱風全毀,溫室要花百萬元修復,「一切都去了了」,但老人家決定下月要種小番茄,重新來過。他說,大半輩子作生意,看別人和自己吃太多有害的蔬果,只要能動就要種植有機無毒蔬果。

梁峰林經營連鎖事業有成,交棒後每天從早到晚都在田間溫室培育水果,家人都希望他別這麼辛苦;他卻非常堅持,要種出所有人都能安心吃的蔬果,「心態最重要,年齡不是問題」,語氣堅充滿堅定。

「實在是看到太多不健康、甚至充滿毒害的蔬果!」梁峰林說,近年各種問題食品及毒化物殘留作物頻傳,自己還有體力能做些事,決定投入有機作物種植。

他先花6年時間四處參觀研究,去年花千萬元闢建自動化溫室,種出高甜度有機小番茄;今年全力種植香瓜,沒想到要收成卻被颱風摧毀,他認為這是大自然的考驗,但不會輕易被打敗。

 

生病改變想法 她力推無毒農業

2015-08-31 07:42:27 聯合報 記者余采瀅/台中報導

果農劉美雪曾罹再生不良性貧血症,不僅臉爛還數度引發休克,罹病後的她開始注重飲食健康,力推無毒農業。 記者余采瀅/攝影

分享

外埔果農劉美雪年少時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症,不僅臉部潰爛,還數度休克,幾次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罹病後的她更珍惜生命,開始注重飲食健康,立志推廣無毒農業,讓人人食得安心。

60歲劉美雪年輕時十分挑食,偏愛醃漬食物及炸物,鮮少吃蔬果及魚類,20歲那年,她經常感到頭暈、四肢無力,經檢查發現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症,造血功能異常,不只體力變差、容易疲憊、還引發休克,甚至滿臉潰爛,讓她痛不欲生,除了積極接受治療,她也開始重視健康飲食。

從事小吃業20多年的劉美雪,10年前與丈夫共同接下公公的果園,轉種葡萄及山蘇,從未務農過的她因欠缺經驗,前3年幾乎無收成,但她不氣餒,四處向農友請益,更到中興大學報名農業專業課程,從頭學起,並在7年前全面種植無毒農業。

劉美雪說,種植無毒蔬果成本高、管理繁雜,尤其種葡萄技術層面高,前4年失敗率高達5成,尤其颱風來襲,經常血本無歸,只好靠賣菜勉強餬口;經多年鑽研,近年成功率提升至8成,目前高品質的無毒葡萄一台斤150元,與一般葡萄相比,價格翻長約3至5倍。

「無毒農業是良心事業,值得永續經營。」劉美雪說,推廣無毒農業是條艱辛的路,雖然不能賺很多錢,但可以賺到健康,現在採收前一、兩個月,就有老顧客提前預約,讓她超有成就感,推廣無毒農業也更有信心。

 

地表最低密度文旦園!虎尾科技大學教授鍾文深退休回歸田園,夢想有座森林,又希望有美果品嘗,5分地種百棵柚子,任其仰天崢嶸,徒手抓蟲、堅持不用藥,以10年磨一劍的毅力,終成柚林,並通過有機認證,找回兒時柚香。

翠綠草地和欣欣向榮的高大果樹相輝映,鍾文深夢想的柚林已見雛型,因退休才追夢,所以不惜代價、只問品質,1分地種20棵,大約只有一般柚園的一半,既不修枝也不雕枝,就是要讓果樹有更大且自由的成長空間。

 

想坐擁森林或許不困難,同時兼顧無毒有機的甜美果實可不簡單。鍾文深的理想被親友譏為天方夜譚,直呼不可能,還笑他是傻瓜,然而,他以毅力及行動踏實築夢,跌破一堆人的眼鏡。

鍾文深說,前7年的研究、試種階段,以米糠、豆粕自製堆肥,利用天敵與天然誘餌盒克服蟲害,甚至徒手抓天牛、蝸牛等,就是不灑農藥化肥,舉步維艱度過陣痛期,如今株株健康茁壯。

不用藥的友善環境使生物獲得滋養,柚園生態豐富,蟲鳴蛙叫,每年3到5月柚花開時,總有不少親友遊園聞嗅一園清香,夜間還能撲流螢,成為虎尾唯一獲中興大學認證的有機文旦園。

鍾文深今年每分地產量逾4000台斤,直逼慣行柚園,為節省人力,降低勞動,他善用電機所長獨創可自由拆卸組裝的滑輪軌道,讓採收搬運更輕鬆。

虎尾鎮長林文彬品嘗老同學種的有機文旦後讚不絕口,不酸不苦不麻嘴,真的實現了鍾想找回童年味道的願望,而且物美價廉,每台斤只賣90元,比市面同等級160元差很大。

鍾文深瀟灑笑說,半賣半相送,只要有人誇讚好吃,一切辛勞與堅持都值得。(中國時報)退休教授種有機 找回兒時柚香

 

 

花壇鄉長李成濟說,為提升農民收益,公所鼓勵農民種植溫室果品,打造「小而美」精緻農場,近來花壇鄉的溫室番茄、草莓都進入採收期,嘗鮮正是時候。

斗六市順山企業董事長曾彩燕子女順利承接事業,因還要照顧高齡94歲公公,日前在溝壩家中2分多田地,自力造屋蓋起有機網室,栽種無農藥、無化肥的當令蔬菜,提供新之味餐坊蒸煮鍋新鮮食材,退休後樂活當有機農婦。「人還沒吃到菜,就先給蟲吃光了」新之味餐坊主人張阿柳說,蒸煮鍋火鍋菜盤蔬菜,由曾彩燕親手栽種,不施化肥、不用農藥,讓消費者用蒸的方式吃到健康食材,還能保留食物鮮甜。張阿柳說,當初開店時找了好久有機蔬菜,都只能靠小農東挪西湊,買當天現採食材,但一下就用光,還好拜託曾董退休後開闢有機網室供應,才會有後續研發的咖啡雞、茶鍋雞等新品人氣餐點。曾彩燕表示,婆婆過世後沒人煮飯,因公公不願外食,21年來她幾乎天天煮飯,因近來食安風暴頻傳,就在家中田地開墾栽種花椰菜及高麗菜等,並依時令栽種果樹。當初為了解決用水問題,她只好和先生徒手開挖魚池,兼做養魚蓄水之用,辛苦栽種的玉米、甘蔗剛開始也沒收成,經請教庄內農民及在台糖上班的黃權本傳授農法經驗,才漸入佳境。黃權本指出,傳統土壤種植是現行農法,魚菜共用新農法是將蔬菜放置魚池中,蔬菜根部會將魚類糞便中的氨,轉為養分吸收成長,水質會因此淨化,讓池中魚有乾淨水質,菜也不用澆水、施肥、灑農藥,每周六、日都會與曾彩燕夫婦互相切磋、教學相長,回歸田野樂活當農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草 的頭像
    水草

    水草的有機田園探索

    水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