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級碩士女務農 每棵菜都當寶
|
|
||
「吃進嘴裡的每一樣食物,都應該是天然而純粹的。」這是73年次黃曉君,從事農作的理念,她選擇更親近大自然的耕作方式,不使用殺蟲劑、化學農藥以及肥料,除了照顧培植的蔬果,更間接養育出農田生態。
黃曉君在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拿到碩士學位後,決定返鄉務農,希望能發揮所學,提倡更友善大地的耕作方式。黃家住在龜山鄉楓樹村,世代務農,對於女兒要返鄉從事農耕,家人都很反對,「好不容易栽培到碩士,卻要回來當農夫?」 但是黃曉君仍堅持無毒、不產生環境荷爾蒙的農作方法,最終得到了家人的支持。黃家的菜園開始不灑農藥、不施肥,挽起袖子親手抓菜蟲,細心呵護每一棵蔬菜,一如黃曉君愛護大地的心。 黃曉君的菜園中,綠油油一片,種滿了A菜、萵苣、胡蘿蔔以及鮮嫩的草莓,「網室栽培搭起的鐵架、塑膠布,這些材質會釋放環境荷爾蒙到自然中,經食物鏈回到人體,會傷害我們的健康。」 一顆顆粉紅色的草莓躲在綠葉叢中,黃曉君說,草莓沒有灑農藥,可以直接吃下肚,「有時候在田裡工作,口渴就可以隨手摘來吃,吃大地孕育出來的果實,與土地進行對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在產量漸漸穩定,黃曉君就創立品牌,開始與附近的農友合作,推廣社區型農業,「蔬菜長在這片土地,供給這個社區的民眾,可以減少碳足跡,更是一種認同土地的方式。」黃曉君說道。 楓樹國小的老師們偶爾都會訂購黃曉君的蔬菜,為了友善環境,黃曉君只以稻草綑綁,從不做額外的包裝,「為了減少碳排放,我也沒有做宅配,如果訂戶願意,可以跟我到田裡,親自採最新鮮蔬菜!」 頭上有大冠鷲飛過,一旁的白鷺鷥在剛收割的稻田中找蟲吃,黃曉君說,田地中不僅有農作物,還同時孕育各種生態,人應該與自然和平共處,友善居住的這片土地,「讓後代子孫可以吃到天然、無負擔的食物。」 ※延伸閱讀》 |
自然農法種枇杷 樂賺健康
|
余國信傳稻 大地青年承農法
|
|
||
「透早就出門,行到田中央,不驚田水冷霜霜!」嘉義市洪雅文化協會理事長余國信8年前推動「秀明自然農法」種稻,年年吸引各地熱心民眾體驗秧苗,昨天一大早帶領一群青年軍,冒低溫寒流在玉山路農田秧苗,剛滿36歲生日的他,象徵性地將秧苗移交嘉義大學農藝研究所學生黃琰修,傳承崇尚自然,愛地球自然農法。 余國信開心說「我終於交棒了!」,他與父親指導40多名青年捲起褲管,踩在爛泥巴田間,實踐不噴農藥,連肥料都不使用的秀明自然農法,青年分工合作,腳踩田間,雙手傳交秧苗盤,低頭彎腰插苗,體會「退步原來是向前!」人生哲理。 熱血青年余國信開獨立書店當農夫,全憑傻勁,長期苦撐洪雅書店,成為南台灣知名社運書店,號召青年當農夫,順應自然種稻,他說,秀明農法交棒學農青年,讓他感到欣慰,希望這群愛自然大地青年發揚秀明農法,與社區融合。 「農田將成為我們實踐自然農法農場!」,黃琰修說,他們學農藝,接棒秀明自然農法,帶領同學走出校園,做中學體驗,也藉耕作賣米,散播自然農耕,愛護大地,照護民眾健康理念。 2名日籍女子慕名從台南到農田參觀,她們說,秀明農法源自日本,開心看到青年實踐,相信台灣明天會更好。 余國信承租4分農地交給青年耕作秧苗後,將排班輪流巡田、除草,收成稻米透過書房、玉山旅社、網路及親友等管道銷售,以去年1期作為例,賣200多包,收成12萬多元,扣除田租、水電等成本,還賺約4萬元。 【2014/02/23 聯合報】 |
||
2014.04.30 03:46 am
|
(圖/屏東縣府提供) |
屏東縣萬巒鄉農民王乾坤過去是在石化工廠擔任主管,但生性愛「拈花惹草」的他,在大武山下買了2.2公頃的地經營有機農園,從菜鳥農夫到有機專家,擔任屏東縣政府「燕南飛」計畫的師傅,將一身所學教給返鄉年輕人。
王乾坤於90年從石化工廠退休,全心經營有機農園,園子裡種了百種植物,家裡吃的幾乎全是自己種出來的。他說,自己一開始甚麼都不會,先從農業試驗所的專家身上開始學起,自己再研讀屏科大熱帶農業研究所,雖然退休,卻過得更充實。
他的園子裡目前種有芭樂、紅龍果、荔枝、百香果等,因為擔心外面肥料不健康,還自己自製肥料照顧,希望能夠種出健康的好食物分享給大家。
王乾坤表示,以前當主管,雖然體力上不累,心理壓力卻很大,開始當農夫後,雖然身體累,但心靈非常愉快,自己有一位台北的朋友,每個禮拜都跑來農場當志工,做「心靈洗滌」。他說,從化工人到農夫,花了十年功夫,現在也成為老師,將一身功力傳授出去,健康自然的有機農業是良心事業,「我也越做越健康,一舉兩得!」
自然農法鳳梨 醜又小卻搶手
|
||||
雲林古坑鄉果農陳善亮愛吃鳳梨,但吃多市售鳳梨後,經常嘴破不舒服,3年前與父親陳良圖投入自然農法,屏除農藥、生長激素使用,種出果肉細緻、吃多也不怕嘴破的鳳梨,雖然賣相不佳,卻成了市場搶手貨。 陳善亮投入自然農法,邀父親一起栽種無毒鳳梨,陳良圖一開始半信半疑,認為自然農法相當辛苦,農藥、生長激素都不能使用,覺得兒子應該撐不久,但他還是從旁協助,父子兩人種了一甲地的金鑽鳳梨。 陳善亮以雞蛋、黑糖、豆漿、酵素自製肥液灌溉鳳梨,因堅持不使用農藥、除草劑,果園內雜草竟然比鳳梨高,路過民眾還以為是荒廢果園。
「醜醜的鳳梨尚安全!」自然農法栽種出來的鳳梨個頭特別小,明明是一年生的鳳梨,卻是二年生的大小,而且賣相不佳,有些還被老鼠啃過,但陳善亮說,又醜又小的鳳梨可是健康安全掛保證。 因鳳梨產量只有一般果園三分之一,但照顧起來特別辛苦,加上又醜又小的鳳梨到市場上常被嫌棄,陳善亮一度灰心想放棄。 沒想到有民眾吃了他的鳳梨後,驚訝細緻的口感,誤以為吃到牛奶鳳梨,加上吃了不會嘴破,在網路宣傳,意外打響名號,不少北部民眾打電話要求宅配。陳善亮的聯繫電話:0919-210823。 |
他堅持自然農法 成她的論文主題
|
||||
饒明國小附幼主任顏輝珠為了學習將文化融入幼教課程,攻讀大葉大學設計碩士學位,為研究彰化在地文創產業認識青年農民洪挺凱,深受他的精神感動,決定以洪挺凱進行的自然農法作為論文主題,一有空就跟著他四處巡田,觀察訪談。 顏輝珠是饒明國小附設幼兒園主任,已經50歲仍非常好學,到大業大學攻讀碩士班,尋找論文主題時,她堅持以在地產業作為主題,本來想研究台灣特殊美食「榨菜」,因文獻不足而作罷,因緣際會之下認識了以自然農法種稻的洪挺凱,轉而研究彰化最大宗產物「稻米」。 顏輝珠回憶:「以前想讓學生認識稻米,卻發現農民噴灑的農藥對大自然有害」,因此她決定研究自然農法,因此更認識了這塊土地。 洪挺凱豁達地說,自然農法不能使用任何肥料和農藥,要照顧自然又要兼顧產量,相當不易,今年就被福壽螺吃了大半,「這就是大自然在教我放下」。 顏輝珠頂著大太陽跟洪挺凱四處巡田,深度訪談之後對洪挺凱更為佩服,「現在願意下田的年輕人很少了,大部分的人都在計較賺多少錢」。 顏輝珠說,洪挺凱種植七公頃水稻,卻還抽空到大城鄉美豐村幫忙彩繪社區,也溪州鄉有一群農民他們不用除草劑、不用化肥要種出最好吃、最健康的「尚水米」,背後支持的力量是鄉土作家吳晟和女兒吳音寧,吳晟說,希望農民用對土地更友善的方式耕作,找回健康的生態及大家對食物的信賴。
「凳來啦,凳來啦,作夥凳來啦,凳來最水的水田」吳晟的兒子音樂人吳志寧用吳晟的詞為尚水米做了一首歌「水田濕地」,為了推動友善農作,吳晟全家總動員,昨天吳志寧帶著農民唱起這首歌,他們要繼續為尚水米努力打拚。 21名農民組成的尚水農產公司昨天舉辦品米大會,農民們端出自種白米飯給大家品嘗,再投票看誰種的米最好吃,最後拿下尚水米王的是謝寶元,64歲的「寶元叔」說,其實好幾次他也想放棄,因為年紀大了,請不到工幫忙除草。 「蹲著拔草拔累了,站不住就用跪的,更累了乾脆坐到田裡」謝寶元夫妻倆經常跪著拔草,謝寶元說,種尚水米真的很累很辛苦,但為了生態、也要讓大家吃得更健康,都要咬著牙撐下去。 謝寶元說,一分地可以收成一千五百台斤稻穀,但自然農法不用化肥只能收七百多台斤,為了鼓勵農民加入種作行列,尚水米公司以一分地二萬元到一萬八千元保價收購稻作,雖然價格賣得高,其實還是不敷成本。 「我是尚水米的超級推銷員」吳晟說,女兒在家鄉推廣用自然農法種稻、種水梨,他也要放下身段行銷家鄉米,連去參加文壇聚會,都不忘和老朋友、政府官員行銷,因為如果尚水米賣不出去,自然農法耕作也許會走不下去。 吳晟父女從反國光、護水運動、到行銷尚水米一路走來充滿理想性,吳音寧在為農民的護水運動中曾以肉身擋在怪手前阻止工程進行,吳音寧說,水田濕地計畫執行一年多來,稻田中青蛙和螢火蟲都變多了,為保護自然生態、守護美麗的農村,再辛苦都甘之如飴。 到小學推廣愛護土地的觀念,這份精神讓她自嘆弗如,也相當感動。 |
自然農法栽培 二水咖啡成熟了
|
||
二水鄉今年成立咖啡產銷班,班員二八水咖啡負責人謝素美說,她和丈夫14年前開始種咖啡,土法煉鋼用自然農法栽培,二水的咖啡品質不輸雲林縣古坑咖啡,希望農政單位可以幫忙行銷。 十月咖啡已進入採收期,謝素美、蕭炯烈夫婦一顆一顆的採收咖啡,蕭炯烈說,因為咖啡豆成熟時間都不一樣,所以要一顆顆採收,他們的咖啡經過日光曝曬4、5天乾燥後,再撿選非常費工,今年因氣候穩定、雨水少,咖啡產量增加三成以上。 蕭炯烈說,14年前種植咖啡原本當休閒,慢慢等咖啡苗長大,7年後才開始收成,而且因為沒有經濟壓力,當初採自然農法栽培,沒有使用農藥,並在果園內種了十幾種蔬果,但他發現這幾年蔬果種類愈多,病蟲害愈少。 最近他們看了「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日本人堅持用自然農法種蘋果的故事,深深感動蕭炯烈夫妻,日本爺爺「多樣化」的種植法和他們不謀而合。 今年二水鄉咖啡產銷班成立了,蕭炯烈夫妻也加入,他們笑說,原本土法煉鋼種三分地咖啡,在二水種咖啡的小農大多單打獨鬥,希望產銷班成立後,大家可以多切磋,種出品質更讚的咖啡,不讓古坑咖啡專美於前。 |
|
|||||||
菁寮國小師生從5分地開始種稻,迄今已進入第4季,今年二期耕作面積擴大到1甲2分地,預估收穫1萬2000台斤,師生及家長忙著在籃球場上曬稻,傳承自然農法種稻,師生越種越有信心,逐漸受到外界肯定,預購稻米已超過7成,希望兩年後逐步擴展至10甲地。 兩年多前,菁寮國小老師李榮宗帶領學生開始實驗種稻,從5分地著手,區分自然及慣行農法,比較出自然農法產量約少兩成,但土壤逐漸改善,蚯蚓、青蛙及鳥類都來了。李榮宗說,自然農法越種越好,與慣行農法產量不相上下,價格也比較好。 他帶領三至六年級學生共35人加入生態社,從插秧、除草、割稻及曬稻等全程參與,現已是小小農夫,還可指導他校學生體驗農事。六年級王訾奇分析,今年收穫比去年同期好,稻穀看起來比較飽滿。「除草最累了」,他說,從頭到尾彎下腰除草,甚至跟老師摸黑除草,直至晚間10點多才收工。 李榮宗帶著學生一起學種稻,希望弱勢學生能有一技之長,感動了家長跟著一起種稻。家長莊猛仲是知名企業的資訊主管,跟著兒子學種稻,現在種了6分半,他說,假日都花在農事上,農忙時連上班前、下班後都要來巡田。他很認同友善大地的自然農法,才會一起種。 李榮宗說,明年一期作已有10人加入,規模擴大到3甲地,希望兩年後逐步擴展至10甲地。他強調,將循序漸進推廣,直至站穩腳步,也會加強行銷,讓更多人認識菁寮國小優質的「瀛光米」。
婚姻故事/愛妻農場2015-02-03 02:41:00 聯合報 郭梅霞(台南歸仁)畢業後,同窗共宿的同學從此分散各地,除了堅守各自教育崗位,步入婚姻生活,生兒育女。數十年後,青春少女邁入中老年,終於有了機會再相聚,才知道歲月給了每個人不同的經歷和淬鍊。 人過中年,健康身體是最大期待,若是不佳,也是老天的考驗。數十年不見,歡欣中道不盡別情,說著人生際遇,談丈夫、孩子,最後是身體狀況。 一個同學在生下小孩後,頜下長了腫瘤,想到孩子還小,她擔心得成天哭泣。為此,丈夫決心為她買下一塊地,利用下班時間在自家土地種植日常需要的有機蔬菜、果樹。她娘家媽媽也把田地改種有機稻子,自己種植、自己碾米,供給兄弟姊妹食用。一年又一年,他們在自家土地上栽植出多種類的蔬果,儼然一座小農場。 同學的丈夫是個書生型的人,為了妻子,不惜拿起鋤頭和土地奮鬥,努力開墾出一座農場,這樣的決心與魄力真是讓人心動,所以約了時間,我們決定去參觀他們的農場。 那並不是專業農場,看上去沒有整體規畫,一幢木屋矗立進門處,所有作物環繞屋子周圍。木屋北面種香椿,一棵棵柚子樹、芭樂樹散落各處,結的果子不算多,外觀不若市場販賣的漂亮,這其實也是很多種植有機朋友共同經驗,因為堅持不噴農藥,果實是蟲吃剩的。但是,他們已跳出「以貌取物」的框框,認定健康安全的食物才最重要。 同學帶我們到屋後,那裡種著山藥,幾個人拿著簡單鏟具開始挖掘山藥。因為沒有使用塑膠管子控制山藥生長方向和形狀,他們家的山藥逕往下扎根,鏟子越挖越深,還不確定可以把整根山藥挖出。 這天的中餐當然都是真正自己種的有機作物,有同學媽媽種的稻子,兩夫妻栽種的蔬菜和水果。吃進口裡,心裡盡是滿滿的感動。 臨走,同學邀約大家秋天時節來採柚子。好啊!中秋節來採柚,不管相隔多遙遠,大家開始期待再相會的日子。
|
賣相雖差…自然農法木瓜 超甜
2015-01-19 03:50:51 聯合報 記者姜宜菁/二崙報導
「1公斤台北拍賣價只有5元,光紙箱費都不夠」,雲林縣二崙廖宜燈種植木瓜1年多,他堅持使用自然農法,皮薄甜度高卻因賣相較差,面臨找不到市場難題,決定透過朋友販賣,也開放民眾到農場參觀採果。
農業技術提升,讓台灣水果又大又便宜,但農藥使用過量、土地鹽化問題卻不斷發生,廖宜燈認為,要吃得健康而不是精美,去年開始與台灣大學園藝系教授張龍昇合作,採種子栽培種植木瓜。
廖宜燈說,種子栽培出的木瓜有主根,多年生,且果實不會因種植時間越久而少了甜味,反而是組織栽培的木瓜淺根,只有1年生,相較之下種子栽培可省下種苗錢。
走進廖宜燈的木瓜園,土壤鬆隱約可看到蚯蚓糞便,不過因採用自然農法,產量只約慣性農業的2成,營養卻是慣性農業的10倍,吃過的人都稱讚,「皮薄,甜度有17度」。
他表示,他養了30隻羊,「羊是堆肥的製造機」,羊糞當肥料,不定時添加有機質,甜又營養的木瓜送到台北市果菜市場卻踢到鐵板,拍賣員依木瓜外型決定拍賣價格,「每公斤5元」,讓他相當氣餒,「連紙箱都不夠」。
廖宜燈指出,自然農法施肥時,少了刺激生長激素,果實大小不一,外皮也不亮麗,在傳統市場相較吃虧,他自己賣每台斤100元,一顆成人拳頭大小價格約30元。農場地址在二崙鄉崙東村裕民路63巷39號、電話(05)5987473。
https://farmcloud.wordpress.com/
苗栗牧場推自然農法 產量破5成
2015-02-18 03:27:26 聯合報 記者黃茹婷/通霄報導
苗栗縣通霄鎮知名景點飛牛牧場,能親近牛、羊、兔子外,3年前起以自然農法耕種蔬菜,收成的蔬菜,部份供遊客品嘗,菜園還配合環境教育課程開放。業者徐白龍表示,希望創造一個讓民眾親近土地的機會。
飛牛牧場內3.6公頃土地在2007年取得日本MOA有機驗證,以其中兩分多地採用「自然農法」栽種蔬菜,減少人為干擾、不除草、不施肥,經過多年努力,產量終於「衝破5成」。
徐白龍表示,自然農法最大挑戰在於人的「觀念」,剛開始,為求快速,放了相當多堆肥養地,沒想到隔年病蟲害嚴重,後來才領悟「堆肥」能養地也會養出病蟲,因此今年全面不放堆肥,讓土壤發揮地力,果然降低病蟲害,植物長得更好!另外,雜草成長中能夠鬆土,也是幫助蔬菜成長的小幫手。因此,從一開始栽種10顆菜只收成兩顆或芋頭全軍覆沒的情形,至今收成量已逾5成,打破不灑農藥的青菜醜又不美味觀念。
飛牛牧場還鼓勵民宿業者,自己種蔬菜,打造「家庭菜園」供遊客食用,從小地方著手推廣食農教育。業者表示,目前菜園尚未對外開放,僅配合少數環境教育課程參觀,有興趣者可上「飛牛MOA自然農園」臉書瀏覽,或電徐先生0953-170045洽詢。
質樸好味 自然農法正盛
2015-02-20 12:00:00 聯合晚報 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
食安風暴接連發生,讓民眾對食安更加注意,促成從事有機農業風氣日盛,甚至有電子業工程師、律師下田耕作,務農蔚為風潮。
苗栗灣寶農民洪箱,是從事有機農業的先驅者之一,她有土地兩甲,每年田裡輪作兩期稻米、地瓜、西瓜、花生,堅持不使用農藥、不用除草劑,只使用有機肥,她種出來的農產品與主婦聯盟合作銷售,相當受歡迎。
但洪箱對外不愛宣傳她的農作物是有機產品,寧願強調她生產農產品,沒有使用農藥。她說,台灣空氣汙染太嚴重,有時天上下的都是酸雨,種出來的西瓜外皮有一點一點的斑,「像長天花一樣」。
在洪箱的倡導下,她與親友十餘人組成「共耕團」,向其他老農承租十申地,推廣有機農業。但今年缺水休耕,共耕田面臨停擺,但洪箱說,自己的田地她仍要耕作下去,「否則一休耕,雜草發起來,我不使用除草劑,人工整理起來很費工」。
原本經商的詹武龍,有一次參加荒野保護協會的講習體驗後愛上大自然,目前也在苗栗租農地種稻,並從事生態解說。
在台東鹿野種楊桃的林義隆,原來在新竹電子公司擔任工程師,後來到台東以自然農法務農;原本擔任律師的賴青松,則選擇在宜蘭縣冬山鄉種稻,兩人都是中年轉業的最佳範例。
放棄百萬年薪 他當起自然農夫
2015-02-20 12:00:00 聯合晚報 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
「我原來也不會當農夫,但我知道山蘇就是喜歡長在樹上搶陽光,蔓藤類總是要在大樹爺爺身上撒嬌」自然農法正夯,今年48歲的呂東杰,面對別人問他為何從農,總是用這樣回答,說明他崇尚自然農法的理念。
在務農之前,他曾任一家連鎖超商的行銷經理,也曾自己開公司賣清潔設備,年收入曾經達到150至180萬元。但現在他除了擔任荒野解說老師、帶領農民從事自然農法、發展生態觀光,還承租農地,下田種稻、種柚子;他說務農從沒想過要賺大錢,反而最大的願望是看著荒草長高,樹木從草叢中竄高成林。
之所以放棄高薪工作轉而務農,起因於多年前他在世貿的一項展覽中擺攤,閒暇時與隔壁攤位的荒野保護協會志工閒聊,從黑心油聊到氣候變遷,沒想到竟然改變他的後半生。
大約五年前,呂東杰決定結束公司發展農業,偶然機會下,他以一年三萬元向台東東河農民租了一甲地種柚子,最近又在桃園縣大溪租了一甲兩分地,其中八分地拿來種田,另四分地則種菜。
呂東杰說,剛開始種柚子時因為沒經驗,柚子母株遭天牛鑽入樹幹產卵,葉片還引來不同種類鳳蝶幼蟲啃食,結果第一年只採收了一萬斤,賣不到10萬元,賣不掉的柚子乾脆載到台北送給社福團體。
三年前他發現柚子遭果蠅叮咬的數量微乎其微,原本是隔壁的柚農使用誘蠅裝置,果蠅爭相跑到隔壁柚子園,反而讓他的柚子收獲量比往年增加許多。
除了柚子,他也以自然農法種稻、種菜,「讓土地自行演替」,呂東杰說,他相信土地的自然演替,哪個階段有哪些生命,人們必須學會尊重自然。
除了親自下田耕作,呂東杰也參與桃園縣復興鄉觀光導覽協會,推廣原住民吟唱、織布、籐編等生態觀光;還參與石門嵩山社會梯田復育、霞雲坪濕地復育及三芝共榮社區,推廣自然農法。
呂東杰說,務農五年雖然沒有賺到什麼錢,有時甚至還倒貼,但他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例如一位住隔壁大姐,知道他推廣自然農法,一直說他笨,但又一直購買他的農作物,還有一些小商店每天追著他要菜,顯示他的理念已受到肯定。
有機栽種 土法抓蟲仍難免
2015-07-20 07:35:34 聯合報 記者賴佑維/龍潭報導
食安風暴頻傳,民眾越來越重視飲食安全,但有機稻米、蔬菜栽種有一定門檻,不但要了解蔬菜與病蟲害的互動關係,也要忍受較不漂亮的賣相、較長的等待期,有部分業者卻步,也有人成功。
大溪區月眉社區發展協會推動有機蔬菜種植,規劃師黃建義說,社區菜園採用高架,且採用多元化種植,並在一般蔬菜旁栽種九層塔或香茅等,藉此減少危害。他說,多元化好處在於每種蔬菜的蟲害不盡相同,害蟲間也會相剋,藉此也能減少病蟲。
黃建義坦言,就算如此,有時仍需土法煉鋼,也就是徒手抓蟲,且和傳統栽種相較,還要忍受種出來作物賣相沒傳統好看,但為了健康,社區鄉親還是堅持下去。
在龍潭從事有機栽作的謝明宏說,有機蔬菜和傳統種植是不同思考模式,一定要了解大自然的規律,以及彼此相生相剋的道理,才有辦法在取得成功。他說,失敗或是不願意投入有機產業者,大多是不了解有機栽種方式,才會認為成本高,只要弄懂生生相息的規律,就能種出好的有機作物。
孩子開心割稻 地主:種有機米好累
2015-07-20 07:35:34 聯合報 記者賴佑維/楊梅報導
桃園市客家事務局昨天在楊梅富岡富豐農場舉辦割稻DIY,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農場業者陳德財則表示,有機稻田實在太辛苦,明年要認真考慮是否繼續種植。
昨天的割稻體驗,吸引不少親子參加,有小朋友到農場後興奮大喊:「好漂亮的雜草」,在旁父母趕緊糾正「是稻米啦」,孩子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我們吃的米飯。」活動開始後,大家用鐮刀割下一束又一束的稻穗,接著排隊用傳統打穀機打下稻穀,小朋友直呼有趣。
市長鄭文燦也到場體驗,稱讚割稻體驗是最好的親子和農業教育,未來要把楊梅發展成樂活農村,請鄉親拭目以待。
相較孩子玩得開心,農場主人陳德財說,自己有兩甲多的土地,4分地用來栽種有機稻,和原本栽種方式相比,有機稻成本高,耕作又辛苦,今年雖是首次實驗,將來是否還要繼續,需要認真考慮。
陳德財說,以肥料為例,有機稻使用有機肥料,10公斤要兩百多元,但傳統肥料每50公斤才4百多元,肥料成本就有不少落差,且有機稻不能噴灑農藥,只能用人工拔草、除蟲,過程必須不斷彎腰,相當辛苦,大家都叫苦連天。
楊梅區農會總幹事周宗維表示,楊梅種植有機蔬菜者多,最近還在推廣有機仙草,但種植有機稻目前僅陳德財1人,因為稻米市場較有機蔬菜小,且稻作1年在北部只有兩期,所需成本更高,因此農友大多不願投入。
堅持有機耕作 彭照夫烏龍茶 喝得安心
2015-07-20 07:35:40 聯合報 記者葉建宏/竹東報導
竹東鎮上館里73歲茶農彭照夫,承襲祖先栽種理念,堅持不噴農藥耕作烏龍茶,希望茶葉的「樸實與單純」,讓民眾喝得安心之餘,也能品嘗烏龍茶最真的本質。
彭照夫即使年紀長、體力有限,依然細心呵護著僅存5分地。他說,每年烏龍產量雖僅有300斤,銷售量約200斤,依然堅持有機耕作,讓民眾喝得安心,也獲得有機認證。
「人生驚醒一場夢,何必強求登山峰」喜歡自己做詩詞的彭照夫感嘆看著茶梯田,直說市面上許多茶葉混摻、噴農藥,讓台灣茶品質良莠不齊。尤其受大陸市場影響,台灣茶產值逐年攀升,人人趨之若鶩投入,卻衍生投機心態,引發食安問題。
「寒夜孤獨等茶乾,輕輕扁茶等天光,今朝泡出黃清湯,得人接受心就歡」栽種茶葉經驗逾60年,彭照夫最大的成就,就是來自品茶人的稱讚。「廣意茶園」地址新竹縣竹東鎮上館里和江街212巷2號;電話:03-596018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