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人十年磨一劍,今人十五年育一米!台中農改場稻米博士楊嘉凌花15年成功育成新品種在來米「台中秈197號」。他說,新品種米質好、產量高,比目前的台中秈17號更適合加工製作碗粿、米粉、粄條和蘿蔔糕。

「台中秈17號是退休的稻米博士林再發在民國73年發表,當年育種的歷史任務是增加產能,提高農民收益,未考慮到加工食品需要。」楊嘉凌說,最早的在來米顆粒重量,每千粒25克,台中秈17號增加到32克,加上米粒的直鏈澱粉含量高,符合加工食品市場需求,所以農民很快接受。

楊嘉凌說,台中秈17號育成已32年,對二化螟蟲、白葉枯病及飛蝨類的抗病蟲害減弱,15年前他開始研究新品種,育成後農改場與彰化縣益東(三好米)公司合作,去年第二期稻作時契作試種1.5公頃,今年第一期稻是第三次收成,平均每分地可穩定收成750公斤,收益不輸蓬來米。

6月28日,台中農改場邀請農友到實驗稻田參觀台中秈197號生長狀況,並製作成碗粿、米粉讓農友嘗鮮。場長林學詩說,人家說懷胎10個月很辛苦,楊嘉凌花15年才成功育種,真是不容易。

楊嘉凌說,早期稻米育種的任務單純,只要能提高產能就好,如今更需考慮消費市場需求;其實197號早在8年前就育種成功,經多年檢測與尋找消費群,直到6月底才正式發表。

「使用197號磨漿製作蘿蔔糕,表面亮白,賣相更好,消費者應會更喜歡。」楊嘉凌說,蘿蔔糕市場比碗粿、米粉和粄條更大,最近他積極拜訪中彰投縣市知名的蘿蔔糕業者,爭取嘗試使用197號製作蘿蔔糕,若能打開市場,農民改種197號的意願會提高,推廣更快。

 

台中秈197號 能拯救新竹米粉

【記者何炯榮】碗粿、米粉、粄條和蘿蔔糕,都是很受歡迎的庶民美食,業者使用的在來米種是32年前育成的台中秈17號,時隔多年,才出現新米種台中秈197號,台中區農改良場希望能像台稉9號,很快躍為加工米食市場的主流。

台中農改場在民國82年6月發表台稉9號,因品質好、口感佳,很快獲得「台灣最好吃的米」美譽;98年12月,台中農改場再推出台中194號,因米飯更香,整體口感比台稉9號更佳,也贏得消費者口碑。

水稻分稉、秈、糯三種。台中秈17號在來米多年來一直是加工米食的主流米種,幾與台中194號同時育成的台中秈197號新在來米品種,只為尋找消費族群和爭取加工米食業者的認同,才晚了6年半發表。

台灣米食消費者很幸福,白米飯不但夠吃,更要好吃,因為有群默默研究育種的米博士。去年12月退休的許志聖博士一生鑽研台稉9號、台中194號,楊嘉凌博士也花15年育成台中秈197號,都是功在台灣米食的無名英雄。

稻米博士楊嘉凌說,新竹米粉很有名,但真正用米製作米粉的業者非常少,主因用在來米製作米粉的技術門檻高,過程需十多道工法,所以大多數業者不用在來米,而用玉米澱粉和其他材料製作,政府要求不是純米製作的米粉,只能叫「炊粉」,目前全台只剩四家用純米製作米粉。

楊嘉凌育成新秈米,可以還給「米粉是米」做的身分地位與名聲,農改場已與新竹市百年老店永盛米粉工廠合作,利用台中秈197號製作純米米粉,愛純米粉的消費者有口福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草 的頭像
    水草

    水草的有機田園探索

    水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