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防秋旱 儲水於地很重要

日來春雨綿綿,甚至陰晴不定,已造成人們生活不便,有些人還開玩笑說,真不知「晴」為何物。

其實,今春雨量豐厚,其來有自。

先民為了瞭解天象變化,追求大自然的和諧,因而有了二十四節氣。據此可以初步明白晴雨,作為農耕種作的指南與生活的指針。

從農業俚諺來觀察節氣變化,如立春看晴雨,所謂「立春落雨透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而今年立春正好下雨,已可窺知春天雨量將會很多。

其次,從雨水節氣看,所謂「雨水有雨春雨足,雨水無雨春會旱。」又云「雨水無雨,赤地千里」,今年雨水之日,剛好也是陰雨綿綿。

同時,不屬於二十四節氣的客家天穿日(農曆正月二十日),也是滂沱大雨,所謂「天穿日雨,滴滴答答到清明。」果然,從天穿日至今天,是雨多於晴。

至於今天的春分,如果也下雨的話,雨可能也會一直下到清明節。所謂「春分落雨到清明,清明愛雨又來晴。」

可見今春雨量豐沛,不只有利春耕,水庫水位高,今夏應不愁會缺水。

再從黃帝地母經言,所謂「太歲丙申年,高下浪濤洪,春夏遭淹凶,秋冬杳不通。」今年恰是丙申,春雨果然十分豐沛,只怕秋天以後會有乾旱之象,那麼今年可能會春潦秋旱,極端氣候不可不防。

今年是九龍治水,意即年初九逢辰,即為九龍,九龍為多龍,多龍就是有許多人才,彼此如不合作的話,就會產生不和諧的狀態,所謂「少龍多雨水,多龍懶治水」。

懶治水之意,是指不按牌理出牌,他們敢「一下半年雨,半年不下雨。」就是旱潦不均的原因,即所謂「一龍治水,風調雨順;九龍治水,旱澇不均。」

這些流傳俗諺是先民智慧結晶,其實也是對後世子孫的警示,值得吾人未雨綢繆,未旱防災。如何將豐富的春雨儲水於地,是重要的水利工程。

俗諺未必準 氣象預報加油

昨天何石松老師「春雨防秋旱,儲水於地很重要」一文,利用俚諺來判斷一年旱澇,饒富趣味;提醒有雨當思無雨之苦,預先綢繆,也是該有的態度。但俗諺未必可信,也無量化標準,還是請氣象局多加把勁,各項預報應有更高的精度。

多年前,我曾就「清明時節雨紛紛」做過統計分析。以四月五日為中心,前後七天當作清明時期,以台灣較長紀錄的水利局雨量站計算降雨機率,結果清明時節台灣北部最有可能下雨,東部、中部次之,南部機會最小;而清明時節降雨機率大於「非清明時節」的地方只有台灣東南部、北部、中部。尤其南部差異已達極顯著水準。

俗諺無法量化,雨量多少毫米算是豐是旱?氣象局對大雨、豪雨、大豪雨、超大豪雨都有嚴格定義,雨量預報也有數量跟機率,才可實務操作,也不會有認知差異。

只是氣象局的預報還不能令人滿意。颱風預報時為了安全,通常高估;即使短天期預報也剛搞了烏龍,預報三月十七日開始大晴天,最後翻盤成大雨,更不要說長期雨量預報,常讓水利單位不敢放心。

俗諺是經驗累積,而台灣雨量豐枯懸殊、南北差異已是常識,甚至東西兩邊、南北二區還會一邊防汛、一邊抗旱,除期待氣象專業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外,國人也該支持發展氣象科技,讓氣象預報能更精進、進步,以降低災害損失。氣象局也不妨整理這些俗諺,統計分析氣象資料,驗證並公布其正確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草 的頭像
    水草

    水草的有機田園探索

    水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