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北市政府力推田園城市可食地景,率先由官方闢田種菜,引起輿論廣泛討論。

追溯田園城市之緣起,其英文為Garden City。依一八九八年倡議者英國霍華德爵士之精神,係一種城市發展之烏托邦概念,將人類居住社區為農田或花園所包圍的一種理想,終極目標是希望能平衡住宅、工業與農業區域,在發展中的一種都市規畫願景。

是以今日Garden City無論是翻譯成花園城市或田園城市,均是一種規畫之概念,在台灣最佳的案例就是中興新村,人車分道、居住單元呈輻射狀安排,各單元有前庭後院、有綠帶、有公共綠地、有公園…。

只是這樣的烏托邦理想城鎮,在各國實驗中仍落入「新市鎮」開發之同質性,也有許多失敗的案例。惟這個「理想」仍存在,也早已存在於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桃花源境界中。

換言之,田園城市是一個概念、是一種生活品質與自然共生的價值觀。演變迄今,綠色城市、生態城市、永續城市…幾乎都仍依此核心理想在推進。

當今「田園城市」變成市鎮建設之口號後,被簡化有「田」有「園」的城市;而為求立即有感政績,再次簡化為有「菜園」有「花園」的城市,相信如果霍華德在世,必傷心至極。

因為有了菜園有了花園,並不代表這個城市就是一個生態城市或永續城市,要看這些綠地、菜園、花園、公園,如何與城市之水文、地文鏈結。

我們支持發展「田園城市運動」,以及透過「都市農業」之加持,提升都市閒置空地、屋頂綠地及垂直綠地之生產與生態服務系統之加值,惟要朝田園城市發展不能急就章,也不能只作表層妝扮。

如果闢幾個菜園,讓市民「有感」,但卻與整體田園城市之核心價值違背,這是可怕的政策誤導。

西方的都市農業運動,鼓勵用最簡便的技術於空地、畸零地,甚至公園裡,或機關學校屋頂,透過社區營造市民參與「動手」作「親手」裁。舊水桶、舊木箱…都可以是承載菜園、花園的容器,它的目的不在「收穫」而在傳達低碳足跡之理念。

今日台北市府以「工程」方式來造「都市菜園」,更違反了農業基本價值,也違背了永續城市之操作原則。如果都市菜園不能用雨水回收澆灌,還要用灑水車澆水,不能因地制宜、適地種植,不知農藝系、園藝系之專家學者作何感想?

田園城市可以是家家戶戶陽台、屋頂、窗台,有「可食」景觀,學校機關有「公共菜園」、「花園」,但絕對不是用工程思惟來處理。「都市農耕」如此樸真又具深厚意涵之「生產」,與其在廣場、在安全島、在建地上闢菜園,何不真正廣邀專家共同推動,健康有機而易執行的全民「都市農業運動」。

閒地當菜園 不如種樹美化

2015-05-01 02:08:11 聯合報 賽夏客/國小校長(苗縣頭份)

   

柯文哲市長上任後提出「田園城市」政策,想把台北市打造成具有農業休閒意象的快樂城市,立意良好,但不切實際;若又硬要跟文創產業掛勾,真不知要把首善之都裝扮成什麼樣子?

田園生活,並非想像中那麼浪漫、那麼休閒,而是流汗耕耘、流淚收穫的辛苦。

十幾年前,我很嚮往兒時農耕生活,買了一塊百多坪建地,趁假日時間去操持農事,剛開始興趣濃厚,開闢一畦畦菜園,撒下種子,尚未發芽就被螞蟻搬光,倖存下來的幼苗,也進虎視眈眈的鳥雀腹中。後來改種了幾棵生命力強的香蕉、火龍果、金桔、芭樂等果樹,雖不需花心思去照顧,但結的果實又小又醜,這樣也罷,一口咬下去,裡面都是鑽來鑽去的蟲子,真是噁心至極!足以證明一件事,不施肥、不噴藥,絕對種不起來。若開放給民眾種菜,誰能保證他們不施肥、不噴農藥呢?

到過瑞士或奧地利等國,所到之處都是「花枝招展」,空氣中散發出芬芳氣息,他們善於利用閒置地,如屋角、窗旁、陽台、屋後蒔花弄草,營造視覺的享受,每個角落都是美的鏡頭,都能吸引遊客駐足與拍照,因此觀光產值占國家稅收很豐厚,為老百姓帶來極大利多。

台北市若有閒置地,與其開放種菜,倒不如種植有價值的樹木綠化市容,不但淨化空氣,還有心靈療癒之效,受益最廣;至於畸零地,則鼓勵市民比照歐人蒔花弄草,把台灣的門面裝扮得美輪美奐,才是可行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草 的頭像
    水草

    水草的有機田園探索

    水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