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仲/蓬萊筍

【聯合報╱徐仲(食材達人)】

蓬萊筍又稱為斷頭筍。 圖/徐仲提供

我小心尋找落腳處,踏著石頭越過小溪,上了岸是一片陰涼,密密麻麻的竹葉遮蔽陽光,身旁是數個巨大的竹欉聚落,農民王清溪伸手探進竹欉,拔出一根拇指粗細的長筍,這就是蓬萊筍,也是台中太平區農會近期推出的特產。

「應該將蓬萊筍登記到義大利的『品味方舟(Ark of Taste)』嗎?」我問著自己。

「品味方舟(Ark of Taste)」是慢食協會(Slow Food)的活動之一,許多地方農特產品面臨工業發展或全球化飲食習慣改變後,漸漸失去市場而消逝,譬如非洲的小米、義大利的野小麥……等,因此慢食組織請各地會員協助,提供這些可能瀕危的食品或物種,經過審查後會列入方舟保存項目,然後再確認是否要協助復育。其中部分會出現在每兩年一次的大地母親(Terra Madre)與品味沙龍美食展(Salone del Gusto),透過這些全球性的美食會議,讓食材被世界看見。

「如果用品味方舟(Ark of Taste)的精神,蓬萊筍應該被怎麼看待?」我扳著手指想,這款野生竹子大多長在山上或峭壁的礫石層,據說以前原住民和漢人敵對時,原住民會派探子巡視,如果看到漢人背竹簍入山採筍,就會進行獵殺,所以為了採到這款美味,曾經要負擔被砍頭的風險,使這款竹筍又稱為斷頭筍!不論在「台灣通史」、「福建通志臺灣府」、「雅堂文集」等書籍,都可以找到這款專屬於台中太平鄉的美味紀錄。

隨著開墾進步,這種筍的生長環境被破壞,產量愈來愈少,且蓬萊筍能吃的鮮嫩處只有筍尖的微量筍肉和竹節上緣2至3公分處,切斷剝殼後需要以大鍋水煮上兩小時,再被快炒烹煮才不會澀苦,這些費工的處理方式,讓蓬萊筍難以和綠竹筍、麻竹筍等相比,市場逐漸消逝。

「採下來要賣給誰?想吃的人不多了,也沒幾間餐廳懂得處理。」農友表示6月底到9月初都是產季,近幾年約有二十多位農民會進山採摘,颱風過後土石鬆動,一不小心還是有危險。

「產季只到九月初?」我抓到話中的重點,趕緊請農友幫我訂餐廳,然後買幾根筍子吃吃看,至於「品味方舟(Ark of Taste)」,等我提報時,產季也過了,不如用行動支持,讓這個台中太平區的獨有味道能延續。

我推薦的農友:王清溪0912-008-368(訂購請中午過後再打電話,平日農友在深山,無法接聽電話)


驚見皇帝筍

 

皇帝筍真正的名稱應該叫蓬萊竹,此筍因多生在陡峭懸崖的環境為多,採摘不易。

前往霧峰桐林里爬山。甫抵登山口,有位婦人在整理一大麻袋的竹筍。我瞥見,那些竹筍比一般箭筍大而長。

 

剛剛在半途,才跟一位採麻竹筍的人錯身而過。此區亦盛產麻竹,但相較於它,麻袋的又過於瘦小。

停好機車,我敏感地折返,跟那位婦人探問,麻布袋裡露出半身的筍,到底是何品種?婦人直接答以皇帝筍。

我聽到嚇一跳,去年在埔里一家餐廳用餐,才聽老闆以此食材吹噓。此筍因多生在陡峭懸崖的環境為多,採摘不易。過往的文獻還提到,早年在地人因喜愛其美味,時節到了,執意冒險入山摘採,還會被泰雅族人殺害,故而有砍頭筍之稱。

我原本嫌其浮誇,回去翻讀資料,才知其所言不虛。霧峰、太平一帶山區還真是此竹的重要產區。以下謹引二資料為佐證。日據時代櫟社詩人莊大岳,以在地人見聞,詩抄便有描述:「新鬼含冤故鬼愁,筠籃結隊入山陬。至今黃竹坑中筍,猶聽村翁說斷頭。」連橫《雅堂文集》也有記載:「台中黃竹坑之筍,味極甘美。坑園番地,黃竹叢生。前時割筍者,多遭番害,被基馘首,故謂之斷頭筍……」

黃竹坑位於太平鄉,離此亦不遠,同屬相似地理環境。然黃竹之名,我以為跟蓬萊竹或許無直接關係,而係因二三月時,滿山刺竹葉子變黃,故而有此地名。

徵求婦人同意,我抽出皇帝筍細瞧,少說長達一公尺。直徑各個都比箭竹筍大兩倍,但怎麼吃呢?剛好她先生赤裸著上半身,從崖壁艱苦爬下,原來上頭就生長了好幾叢。這位漢子看我殷勤追究,遂豪邁地示範剝取皇帝筍的食用方法。他以小刀俐落地按筍節部位,剝殼切莖,一節節取用。但剝好的嫩筍不能生吃,還要熱燙去澀,類似桂竹的過程。

此山盛產龍眼和麻竹筍,暑夏季節傳統市場到處可見,但獨獨不見皇帝筍。猜想是摘採不易,為了保鮮,還要盡快加工處理。若運到市場販售,外人不明究裡,還嫌其價格昂貴,徒增不必要的困擾。多數人便自家食用為多,視為珍餚。

皇帝筍真正的名稱應該叫蓬萊竹,普遍分布於低海拔地區。莖桿有些粉白狀,竹籜光滑無毛,籜葉呈長三角形,先端尖,或可做為辨識的方法。蓬萊竹雖說是竹子,卻是介於蘆竹與竹子之間的模樣,只有五六公尺長,一欉欉地散生。太平、霧峰一帶山區,大抵為頭嵙山層崩塌惡劣地質,以礫石層為主,正是此物種偏好的環境。只是戰後,霧峰一帶山區被大量開墾,許多平坦的蓬萊竹原生地,被開發成樹薯園。導致蓬萊竹的生長範圍逐漸縮小於較陡峭的山壁上,不易採集了。

每年清明過後到白露期間,大抵是皇帝筍的盛產期。竹筍冒出地面約三四十公分如桂竹般露出長長幼筍,即可採收。一般只取尾部約十餘公分部位食用,纖維比一般竹筍細嫩。通常採收後,趁鮮嫩馬上熬煮二三小時,煮好的不加任何調味料,可直接啃食,享受淡淡筍香,或配以其它佐料。

竹筍熬煮的湯汁,還可當消暑飲料。臨行前,那漢子人很客氣,還送我一瓶,行山時解渴用。上抵山頂,遠眺九九峰時,悉心嚐用。有點苦,但不難喝。據他說可褪火、解熱。看他如此誠懇待人,姑且信之。蓬萊竹。⊙劉克襄/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草 的頭像
    水草

    水草的有機田園探索

    水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