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過後,若有人追蹤我的手機訊號,會發現通訊落點包含半個台灣,經常出現在花東縱谷區、高雄那瑪夏、嘉義梅山到南投水里等主要的產梅地區。我如此緊迫盯人問候各地梅農,為的就是醃漬出滿意的脆梅。

根據以往經驗,醃漬脆梅必須採用六分熟的梅子,時間點通常在清明之前,越接近清明,梅子的熟度越高,容易做不出爽脆口感,因此我必需掌握最新的梅子訊息,尤其是今年,因為天氣異常,梅子的產量可能不到往年的一半。

「今天梅子的熟度差不多了,只是產量非常少,實在不想摘下做脆梅!」農友在電話中的語調低沉,他考慮將梅子做成各式軟梅、醃梅、紫蘇梅、茶梅或話梅,這些梅子加工品都能久放保存,相對之下,脆梅不太適合久存。

我體會他的心情,但對於不做脆梅的決定,我肯定反對到底。

「千萬別這樣做,脆梅是春天的滋味,別讓今年的春天失色啊!」我先以感性呼喚,接著給予理性建議,既然產量不高,往年的農忙壓力頓減,為何不趁著這段期間多辦一些課程,以學理角度談談醃梅子這檔事?

農友不解反問,每年為了消耗大量梅子,許多地方都會辦理醃漬梅子DIY的課程,今年梅子產量都不夠了,為何還要辦?

「為了消耗產量而辦理的課程,怎能和探討學理的教育課程相比,譬如用醃漬梅子講解滲透壓原理!」我直接丟出想法,理論上鹽漬和糖漬除了降低食品水活性,增加保存期限外,也能透過改變滲透壓,進而影響食品的口感。這類的學理並不難,只是少有人用生活化的方式討論。

醃梅子時為何要加糖?難道只為了增加甜味?我認為加了糖後,糖水就是種「高張溶液」,讓細胞內的水透過細胞膜進入高張溶液中,使細胞脫水變形,這過程稱為「皺縮」。因此醃漬梅子時的糖不只讓食物有甜味,也可以透過高滲透壓作用讓細菌脫水,達到食品保存的目的。

「有些醃梅總是皺縮,這就是溶液滲透壓太高的表現,反之有些軟梅果肉膨脹,也可以用滲透壓解釋,你不覺得講清楚這些原理,就能讓大家了解醃漬這件事情嗎?」我愉快地說著,然後電話那頭維持短暫沉默。

「是嗎?這種課程會有人想聽?我還是去摘梅子比較實在!」他應付兩聲結束通話。

對於提議被拒絕,我個人不放心上,但我很想說……,能不能等我訂完梅子再掛電話啊?

推薦的梅農

林明賢 0910821478

王國欽 04-9277-6468

 
 
 
 
 
「你說得對,這魚肉確實有著些微的芝麻香耶!」我的筷子停不下,眼前是一尾長達50公分的虱目魚,僅僅用鹽水燙煮,但清甜乾淨的肉質已讓人驚訝。養殖人黃國良得意告訴我,這是他祖父時的虱目魚味道,現在市面上已經少見了。

這類的話語我聽多了,不是媽媽的味道就是爸爸的懷念,上回到另一個養殖場,養殖人標榜自家虱目魚有著微微的西瓜酸香味,他也表示那是他家傳的味道。對此黃國良倒是聳聳肩,他表示會說故事不代表真的做到味,他的魚飼料都是自己培養菌種特別調配,況且他對味道的調整不僅由飼料開始,而是一種誠意性的「仿古」養殖法,只要到現場一看就會體會他的用心。

對此我倒沒話說,此時是清晨7點,半小時前,我還站在魚塭旁,看他帶著數位漁工「徒手抓魚」。以往多數抓補虱目魚都是以網撈捕,偶爾輔以電擊,講究的是效率和速度,然而在黃國良的場子,四周安靜無比,魚塭中間橫過一片魚網,不時有虱目魚卡在網上,此刻坐在塑膠筏上的漁工便划過去,一尾一尾抓下,放到一旁的籃子,再集中放進放滿冰塊的水車中。

「你的抓捕效率真是高啊!」當時我善意提醒,他微笑表示品質第一,因為虱目魚受到驚嚇會影響肉質,所以他不要用網撈捕,更別提用電擊,只能很仿古的以手抓捕,這可是門技術活,手勁要巧,否則抓魚時用力過度,魚肉品質也會被「壓壞」,更別提魚被卡在網上會劇烈掙扎,想要不過度用力又能抓住魚,確實需要長年的經驗累積。

「我找的漁工都有一定年紀,年輕一輩的已經沒人有這巧手了。」他不勝唏噓感嘆,再過幾年或許也要放棄這種「取魚」法,聊著聊著,他拿了一條剛到手的虱目魚,表示簡單處理吃吃看。他的魚採用海水養殖,魚兒的成長速度不如淡水快,但味道不同。除此之外,他採用低密度養殖,大約是同行的1/10,且在魚池中搭配蝦子等進行生態養殖法,不投抗生素等藥品,盡量追求自然。

於是我坐在餐桌前,吃著這條簡單處理的「現流滋味」,肉味果然漂亮。虱目魚耐熱怕冷,趁著中秋過後,我應該多拜訪幾間漁場,多試試不同的「傳家味道」。

我推薦的極品虱目魚 田媽媽長盈海味屋

地址:727台南市北門區慈安里三寮灣484號

電話:06-785-0577

 
 
 
HTML5 Player
 
 
 
趙敏夙/評食材──哈密瓜

            2013/10/24           

【聯合報╱趙敏夙(美食作家)】

今年夏天,一顆哈密瓜,讓我重新認識有機栽培的甜蜜和辛酸。

哈密瓜外表交錯的刻紋,記錄著它的成長歷程,以及照顧者的技巧。  圖/趙敏夙提供

這個改變我的哈密瓜,是一位棄筆從農的記者學妹,在綠水滴公益平台推廣有機栽培的無毒瓜瓜。我看她從一位城市嬌嬌女,變成黝黑的田園俠女,一開始有點不捨,但跟著她走進果園,數度拜訪始終堅持有機栽培的瓜農陳建堯,並看著哈密瓜從巴掌大布滿初生絨毛的幼果,逐漸長大,瓜熟蒂落,品嘗了與眾不同的香甜之後,我對於哈密瓜有了新的標準。

 

嘉義六腳鄉陳建堯所打造的溫室果園裡,茂密的枝葉,向陽延伸,藤蔓順著網架彎蜿蜒,而瓜呢?原來果農採取精兵策略,求質不求量,一株只留一果,所以哈密瓜長得特別碩大,依賴強健的枝幹穩穩地抓住它,但超過一台斤的瓜,還是重得垂至接近土地,得彎腰蹲下才能一一採收。

哈密瓜外表的網紋,自然天成,就像人類的指紋,每一顆都不同,每一條交錯的刻紋都紀錄著它的成長歷程,以及照顧者的技巧。原來,隨著瓜兒漸長,哈密瓜外層果皮的生長速度趕不上內層果肉,所以果皮開始出現迸裂的傷痕,結痂癒合後,形成微微凸起的紋路。有經驗的農友用施肥控制瓜兒生長的快慢,逐漸在瓜上編織出繁複密緻的網紋,我捧著哈密瓜,像在故宮博物院裡欣賞宋瓷冰裂紋一般,充滿原創的感動驚喜。

這款有機栽培的哈密瓜,品種喚做「美華」,綠皮綠肉,清甜地令人口齒回甘生津,甜度頗高,卻不會過膩,口感則兼顧鮮汁淋漓的軟甜,以及結實有味的脆甜。而且,果皮極薄,中間的瓜囊小,代表可利用的果肉厚且多,是個結實有料的壯丁。我刻意挑了一顆哈密瓜測試,放了兩個星期依舊好端端,再度証明了有機栽培的蔬果生命力旺盛,續航力十足!

有機栽培的過程需要克服許多挑戰,意志力不堅定的人很容易屈服。種植哈密瓜的陳建堯,執意不用除草劑,偏偏野草春風吹又生,於是就得天天拔草。他也瞧不起廉價的化學生長素,他忿怒地說,一旦土地染上了此物,三年也無法分解。所以,他請教專家改良有機肥料,建立土壤及植株的微生物系統,提高瓜的營養吸收率,增加抗病力,証明有機栽培的哈密瓜也可以長得快又好,陳建堯用黑皮膚,黑眼圈,還有淤青的肩膀……換來甜美健康的果實,以及一張上百項農藥檢驗,一律未檢出的SGS合格証明書。

在這裡,我可以很放心地帶孩子逛果園、吃水果。孩子口中的哈密瓜叔叔接下來已經定植的是黃皮紅肉的品種:淑芬和朱蜜,風味和甜度都勝過美華,預計11月初收成。

 

徐仲/貢丸

2015-06-11 02:13:01 聯合報 徐仲(食材達人)

不添加磷酸鹽類也不添加鮮味劑的貢丸,彈性略差,鮮味稍弱,市場的接受度會如何? 圖/徐仲提供

分享

「現在的食品添加物實在多到令人恐慌!」朋友在閒聊中抱怨,我聳肩告訴他,恐慌實在沒必要,因為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近年的合法廠商都必需標示食品添加物的內容,大家都有選擇權,只是你願不願意花時間看標示?或者換個想法,食物添加物盛行必有原因,假使食物沒了食品添加物,你願意接受這樣的風味或口感?

我想起數天前曾到苗栗竹南看人做貢丸,訂製者特別指定不添加防腐劑,但到場實作時,師傅取出含有磷酸鹽類的食品改良劑。

「不加磷酸鹽類就做不出想要的彈性啦!」師傅義正嚴詞表示,以前他曾經試過數次,但做出的貢丸和市面上的相比依舊太軟,很難找到買家。他不斷強調磷酸鹽是合法添加物,且都自日本進口,真的不用太擔心。

我知道磷酸鹽屬於合法食品添加物,只要不過量食用,人體可以有效代謝。我也知道磷酸鹽除了有防腐作用外,還可以加強貢丸的風味和口感。至於是否自日本進口,那倒沒必要討論,畢竟舶來品不等於有保障,重點還是在於產品是否通過檢驗?然而此時此刻,我不想探討添加磷酸鹽是好是壞,因為你我所吃的貢丸多有添加磷酸鹽,我只是好奇,當磷酸鹽類還沒被添加到貢丸的年代,那時的貢丸不好吃嗎?

記得讀過文獻記載,過往攤商以木槌將肉捶成有彈性的肉漿,再製為丸狀物,但在追求量化的市場思維下,現在多數的貢丸都改用絞肉機和攪拌機製作,然後隨著食品添加物研發,貢丸的市場導向慢慢改變,開始追求彈性,甚至強調爆漿。換個角度,假使做一款貢丸,不添加磷酸鹽類也不添加鮮味劑,雖然貢丸的彈性略差,鮮味稍弱,卻可以強調鹽、糖和高品質豬肉的風味,這樣的接受度會如何?

「你的意思是……,嘗試復古就能擺脫食品添加物的問題?」朋友問著。

對此我猛力否認,本人絕對沒有強調復古,至少用木槌捶打豬肉做貢丸這件事情,我絕對不想體驗。我只是強調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市場也是,食品添加物的問題在於選擇權,透過選擇,才能改變市場啊!

徐仲/麥芽糖

            2013/11/07           

【聯合報╱徐仲(食材達人)】
麥芽糖顯出漂亮的金黃光澤。 圖/徐仲提供

「她出現了嗎?」

木門微開,我探出頭,向吧檯內的老闆擠眼詢問。

「還沒到,快點進來,先把東西拿給我。」老闆語帶慌張,招手示意。我小步跑著,遞上袋中的玻璃罐,同時催促老板快點煮咖啡,現在分秒必爭,若是她出現了,大家都少不了一頓臭唸。

老闆接過罐子後,反倒不疾不徐,仔細端詳一番,然後打開蓋子,用湯匙小心翼翼纏捲罐中的琥珀膠體,然後拉成長絲,在燈光下顯出漂亮的金黃光澤

「這就是柴燒麥芽糖?你真的要加到拿鐵咖啡中?太浪費了吧!」老闆邊說邊將湯匙放進嘴中,露出享受的眼神。我愉快地追問,香氣是否純濃?甜味是否有層次?我們兩人高興不已,因為許久沒吃過如此豐厚的古早甜味了。

對於「吃甜」這件事,我很有意見。我總認為現代人對於甜蜜的追求,太過單一化,少了點複雜的冒險感。過往的甜,譬如蜂蜜、蔗糖和麥芽糖,甜味都受季節風土或人工技藝影響,有香氣有滋味,複雜而多元,相對也比較難取得,因而多了一分珍惜。現在甜蜜隨處可見,譬如玉米提煉出的果糖或是精煉過的白砂糖,產量大了,味道也單一了,少有人欣賞糖香,少有人在意甜韻的轉化,反倒有不少朋友強調食物需少糖或無糖,讓「吃甜」大大無趣。

我告訴老闆,這款麥芽糖是以柴火控制溫度,讓糯米可以與發芽麥草內的糖化酵素(dia tatic  enzyme)作用,使澱粉在糖化作用下轉為小分子,經過十多小時,成為麥芽糖液,此時加強柴火,收乾水分,讓麥芽糖成為膏狀。這種經過發酵及糖化作用的好滋味,不會黏牙,甜韻溫和,麥香淡淡,這樣的「吃甜」趣味,絕對不是坊間用樹薯加焦糖染色的「新式麥芽糖」能比擬。

此時老闆煮好咖啡,拿出牛奶,準備幫我開啟「麥芽糖式拿鐵」冒險。突然之間,老闆注視著門外,然後門開了,然後……她走進來了。

「不是說好了,這裡禁帶外食?咦,桌上那是麥芽糖?老闆你也太沒毅力了,說好不吃甜要減肥,是誰帶過來的……。」

我推薦的柴燒麥芽糖

竹柏苑:02-2663-2307,新北市石碇區潭邊村石崁35-2號。

來春嬤台灣本產柴燒麥芽糖:037-625838/0952-997789,苗栗縣竹南鎮公館里大埔頂11鄰97-6號。 



 

每個人都想追求健康無毒的生活,如果不能從土地從農友去改變,其實是緣木求魚,不可能達到吃得安心的烏托邦。支持一群堅持把關的傻農夫是件重要的事!或許我們也該放下世俗的美味標準,重新建立一套原味資料庫,我認為,陳建堯的哈密瓜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我推薦的哈密瓜:陳家果園0933-829-830

徐仲/楊桃

2013/12/18

【聯合報╱徐仲(食材達人)】
楊桃在台灣的品種約有7至8款。 記者曾學仁/攝影

「我想要將客人帶離舒適區,到可以忍受的極致邊緣,卻仍然接受這一道菜,並且感覺舒服……。」

我坐在電腦前,看著螢幕上的香港米其林2星餐廳(Bo Innovation)主廚梁經綸,心中總算理解,為何他的創意菜餚如此特別。有些事物的美,就在於接近極限時的表現,譬如我此刻手上的楊桃,好吃極了。

楊桃雖然幾乎全年生產,但每年在第一波寒流後,我總會訂上幾箱產於苗栗白布帆的楊桃,品種挑選二林軟枝種。理論上楊桃是熱帶和亞熱帶水果,寒流後的苗栗,對楊桃絕對不是個舒適的環境,白布帆更可說是栽種楊桃的極北之地,為何反而美味?固然可以用溫差造成果實蓄甜等植物學原理解釋,但我更偏向「極致邊緣」理論。

前些日子,一位新加坡廚師朋友問我當季水果資訊,我談了數種,輪到楊桃時,他笑著搖頭,眼中閃過一絲不屑。畢竟楊桃源自馬來半島,他們看都看膩了,又怎會想在台灣鑽研楊桃?於是我笑著告訴他,東南亞產的楊桃雖然碩大多汁,但滋味上絕對不同於台灣,因為品種和風土都不同

咱台灣的品種約有7至8款,以酸甜歸類,清代傳到台灣的多為酸味種,又稱為原生種。味澀但香氣漂亮,適合醃漬發酵,釀出的楊桃汁是咱台灣的獨有味道。民國50年後,楊桃出現變異,出現如二林軟枝種和秤錘種等甜味品系,適合生食,於是楊桃開始被大量栽培,譬如台南楠西區、雲林莿桐、彰化員林、苗栗卓蘭等。

這幾年走訪數地,看過不少楊桃品種,譬如外銷主力的紅龍、秤錘種和青墘厚稔,顏色綠白卻美味的二林軟枝種,色澤桔紅的馬來西亞8號種。滋味不同,很難評出高下,倒是讓我發現三件憾事,一是酸味種的楊桃愈來愈少種,二是少有人在意季節的味道,三是介紹楊桃時,少有談及栽種緯度和滋味的關係。

「我們會強調品種和產地,卻少有商人突顯同一款水果在不同季節的滋味,那真是太可惜了。就我來看,這些微細的差異,正是台灣的獨特滋味。」同時我也笑著告訴新加坡朋友,拿一張世界地圖,看看緯度,他就會知道在彼此的國度,楊桃的滋味為何不同,為何值得重新認識。

我推薦的楊桃農

陳兆謙:0928-388590

陳雪蓮:0928-915639

同俊威:0915-521601

 

徐仲/評食材--柳丁

2013/12/26

【聯合報╱徐仲(食材達人)】
柳丁微微的果酸和甜蜜,讓人有種癮頭。圖為中寮鄉柳丁。 本報資料照片

「這位大叔,你到底要點什麼?」

站在吧檯前,聞著咖啡香,外頭天氣濕冷,被工讀女孩這樣問,心卻更冷,因為今天會議滿檔,已經喝了4杯品質很差的咖啡。

想了又想,在女孩的臉長出皺紋前,我還是為健康屈服,點了一杯柳丁汁,現在正值產季,風味必定不差。無奈搖著頭,坐在吧檯旁,看著女孩轉身拿出柳丁,手起刀落……。

「等一下,這柳丁的品質怎這麼差?」我訝異喊停,光由柳丁剖面,就知道這非樹上自然完熟,而是過早採摘,老闆應該換家攤販採購了。

「你家種柳丁啊?怎麼會知道?」女孩的回答天真無厘頭,連珠炮似追問,是否可以如品酒師般,猜出這粒柳丁的產地?

雖然知道對這類人,認真就輸了,但誰讓我就是個老實認真的男人!柳丁的紅熟由南而北,譬如台南大內、東山,嘉義竹崎、梅山,雲林古坑、斗六,還有南投縣中寮鄉。

算算時間,想了又想,誠懇地告訴她:「猜縣區鄉鎮太難,但我確定柳丁都產於台灣。」

自從1930年左右,柳丁由廣東引入台灣後,這款清新的甜橙滋味,已經成為台灣的代表。縱然世界的柑桔品種很多,譬如晚崙西亞、血橙、臍橙、無酸橙等,但大多重酸重甜,少了一種淡雅的韻味,微微的果酸和甜蜜,總讓我有種癮頭。

偏偏柳丁是一年一產,只存在於11月到隔年1月間,有些農人為了調節市場買氣,在柳丁未熟時採摘,再施用殺菌劑或荷爾蒙,延長販賣時間,因此4月、5月,餐桌也可見,然而這樣做,實在可惜了柳丁的在欉紅滋味。

「選柳丁就像相親,要仔細觀察。」我拿起切好的半粒柳丁,表示當柳丁的果皮厚果心粗,就是營養多在果柱和果皮,柳丁還在發育,太年輕而韻味不足。若是皮薄心細,就表示營養都到果囊中,所謂果實每製造一分糖,就會多吸收一分水,因此這樣的柳丁,不僅夠甜,且年紀到了,自有一股成熟的迷人風味。

「好生動的譬喻,難道大叔你每年都這時候相親?而且鎖定熟女?」

朱慧芳/百變芥菜

2013/12/15

【聯合報╱朱慧芳】
田裡的新鮮芥菜。 Uve Haussig/攝影

新鮮的芥菜帶有芥末味,甚至還有少許苦味,所以一般吃法是先用滾水汆燙,再做成其他料理。大棵一點的芥菜,也就是大芥菜或者水東芥菜,除了可以吃莖葉之外,還可把厚莖部分切開,煮湯、醃漬醬菜都好。但這些都只是芥菜還是綠色新鮮時候的料理方式,芥菜多變,最精彩的部份發生在鹽水醃製之後。

 

天氣轉涼,田裡的芥菜陸續成熟,農場主人劉世清種了三甲多的大芥菜,收成時候他雇請大隊人馬,一起下田收割。十幾二十個農工在田裡排開,每個人手上拿著鋒利的小刈刀,熟練地割下一朵一朵的大芥菜,景象非常好看。芥菜又稱做刈菜,難道是跟割取時使用的工具有關嗎?

芥菜加工 鹽漬重要步驟

製作福菜需重複多次鹽漬曬乾動作,圖為正在做日光浴的芥菜。 Uve Haussig/攝影

採下來的芥菜,摘除賣相不佳的老葉之後,才開始進入醃漬的過程。專做酸菜、福菜、梅乾菜的農場,準備大型鹽漬池和大缸子是必要的,因為鹽漬是所有芥菜加工品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程序。

 

芥菜採收後,先放上一兩天讓它們自然脫水,然後在鹽漬池中一層芥菜、一層粗鹽的程序,讓芥菜充分沾到鹽分,然後以人力在最上層踩壓。踩壓的目的是為了擠出水分,也為了減少空氣,而且讓芥菜盡可能被鹽分浸漬。

一把粗鹽 醃出美味酸菜

奇妙的是,只要用適量的鹽,不需要其他任何調味料和添加物,芥菜就會產生發酵變化,在一個月到三個月的時間內,不但顏色轉為黃色,更充滿天然的酸和香的氣味和口感,成為開味又好料理的酸菜。

製作時,芥菜和鹽的比例大約是10比1,十公斤的菜搭配一公斤的鹽,這樣的比例鹹度之下,對人體有益的乳酸菌、醋酸菌可以生存酸化菁葉,同時抑制雜菌。不過,酸菜若是放置六個月以上,很容易會因為雜菌侵入而產生敗壞腐化,所以必須盡早食用。

木桶消失 徒留醃漬工藝

若是在踩壓鹽漬之後,將芥菜放在太陽下曬乾,並且重複多次鹽漬曬乾的動作,將大量的水分蒸發掉,芥菜又會產生另一種風味,被稱作福菜。

傳統的福菜會像老蘿蔔乾一樣被緊緊壓塞在甕罐裡,現在為了運送取用方便,包裝都已改成真空,雖然方便,卻失去了那種屬於傳統廚房和生活工藝之間的連繫,也失去了生活的小小韻味。

除了包裝變成塑膠之外,農場裡十多個超大塑膠桶,也是傳統消逝的註腳。劉世清說,傳統使用的大木桶因為操作困難,再加上清洗修補都很耗工,所以他大部份的農場已經淘汰用傳統木桶的作法。製作酸菜的傳統做法雖然還保存著,成為活的文化食物,但是製作大木桶的知識和技術卻已式微凋零,成為回不去的記憶。

好物難得 抓住傳統尾巴

劉世清在二十多年前從父親手中接手農場之後,把原先的多種作物縮減,專心種植芥菜和研究加工包裝,提升酸菜和福菜的品質,透過製作和真空包裝技術,做出全品項不添加防腐劑的產品。沒有添加防腐劑的酸菜和福菜,在食安事件頻傳的現在,非常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劉家的酸菜、福菜、梅乾菜沒有銷售的問題,只有生產不夠供應市場需求的困擾,各界媒體更是絡繹於途。我帶著德國來的攝影師Uve Haussig到田裡拍照時,工作中的農婦抬起頭問我說:「他不是前天才來過嗎?」原來Discovery發現頻道前幾天才來造訪,原來大家都想在多變的現在,抓住一點傳統的尾巴。

【info】

▇ 公館客家福菜行 劉世清 0937-221-185

徐仲/米苔目

2014/01/02

【聯合報╱徐仲(食材達人)】
米苔目是在來米的加工品,要軟要滑要有米香。 圖/徐仲提供

喝著大骨湯,吃著米苔目,吸吸簌簌,冬天這樣過格外舒爽。吃米苔目是這一陣子的工作,因為前些日子某單位邀我演講,題目是「大稻埕的米食風華」。米食這個議題可大可小,但真要說清楚很費神,於是我在題目後稍稍加了幾個字,成為「大稻埕的米食風華—米苔目篇」,除了縮小討論範圍,另一個原因在於我愛吃米苔目。

這幾年來,吃過不少米苔目,每家均有其賣點,譬如彰顯店齡傳承,譬如強調現製米苔目。但最近幾波食品新聞,譬如市售在來米粉中的稻米比例偏低,譬如米粉其實不含稻米,讓我不禁想再次檢視米苔目。

米苔目是在來米的加工品,理論上百分百純米,要軟要滑要有米香,然而最近吃過一輪後,我發現有些店家的米苔目太過彈口,或許添加了地瓜粉或太白粉,理由不外乎是消費者偏好。我不是業者,對這現象只能尊重,卻無法認同,因為我知道台灣的稻米食用率已經夠低了,當大家努力提倡多吃米食,卻發現所謂的傳統米食已經變調,那實在有些無語。

如果想創出米苔目的新口感,我建議進一步探討在來米的特性與加工過程,譬如台農秈1號、高雄秈七與台中在來一號等,每一款米種的直鏈澱粉含量都不同,加工後的口感差異頗大。直鏈澱粉含量至少要25%以上,才適合加工,含量愈高,烹煮時愈不容易爛黏,愈滑膩凝實。

除了品種外,還有新米和舊米的混合比例。新米的水分較多,加工後的口感不討喜,通常會適度加入陳放半年以上的稻米,然而儲存的時間和環境都是變因,會影響舊米的黏性和吸水性。另外磨粉的手法也是要點,乾磨或水磨,還有粉粒的粗細,都會影響口感。

探討了在來米粉,米苔目的製程也可以被檢視,譬如在竹製的「米篩」上搓揉的力道和蒸煮時間,譬如粿狀混合物由「米苔」上的孔洞中成線條狀流出時,該以怎樣的水溫冷卻?

這些問題很微很細,卻是我認為的要點,所謂的米食風華,每個時代都有其重點,以往是美味與填飽肚子,此時此刻,除了好不好吃,是否應該多提倡製作技藝,多思考產地風味的細緻品味。

我深深認為,唯有不厭精細,才能提升米食的價值,才有豐碩的文化可談

徐仲/評食材--青蔥

2014/02/20

【聯合報╱徐仲(食材達人)】
青蔥不該只談品種,應該多談風土氣候。 圖/徐仲提供

「色即是空啊!」我感嘆說著,並非我想遁入空門,這只是我對青蔥產業的感想。

俗話稱一月蔥二月韭,年節剛過,我決定到宜蘭三星鄉看看蔥田,探討三星蔥知名的原因。找了幾位蔥農閒聊,他們告訴我,三星鄉產出的青蔥,莖白部分很長、顏色白皙,所以價格特別好,我這時才知道,一白遮三醜的說詞,也適合於青蔥的世界。

怎麼會用外觀來決定好壞?食物的評斷重點是滋味和口感吧?

我認為蔥白的長短和蔥莖的覆土高度有關,土堆愈高,莖白愈長,既然拍賣市場用莖白長短決定價格,為何其他產蔥鄉鎮不在此下功夫?難道三星地區採用的青蔥品種比較特別,能夠承受高度覆土的種植法?

「這塊田是蘭陽一號,那塊田是大憨仔、二憨仔還有黑葉等。」三星蔥農告訴我,不要問他品種,因為很複雜,誰叫台灣的農民太厲害了,喜歡自己育種,也喜歡取新名字,每年都有新花樣,有時同一名字的青蔥,在不同縣市代表著不同蔥種,所以大家都用外觀決定市場價錢。

我帶著疑惑,繼續走訪好幾個青蔥產地,譬如台中大安、彰化溪州、雲林麥寮等,試圖找出原因。

「青蔥不該只談品種,應該多談風土氣候!」麥寮的青蔥盤商告訴我,宜蘭低溫多濕,且土質適合進行堆土,其他地方若不是溫度較高,就是土質不適合,譬如雲林的蔥田土質,容易被雨水沖刷流失,很難堆高。

「用蔥白長短挑蔥,當然不夠精準,理論上青蔥的品種、產地、季節與採收時間不同,都會影響香氣成份和酵素活性,但目前沒人這樣講究,所以只能談個大概。」他笑著告訴我,蔥白甘甜,蔥綠辛辣,隨人挑選,重點是季節對了,天氣夠冷,味道都不差,雖然各地的品種不一,但口感多屬細緻。若到夏天,中南部多選擇北蔥,這款品種耐熱,但口感較粗,且氣味不夠濃郁,遜色多了。

「我喜歡挑莖梗最幼細的青蔥,切成小段,蔥白約占三分之二,以滾水燙過,淋上醬油膏,撒上一些柴魚片,這樣就很好吃。」他拔起兩把青蔥,朝我晃了晃,接著講出極具哲理的話。

「少年仔,想那麼多做什麼,趁這個季節,趕快多吃點青蔥,好吃又便宜啊!」

我推薦的青蔥:宜蘭蔥滿理想,林東海(0983-828-982),宜蘭縣三星鄉貴林路21號。台中大安區農會健禾農產行:0933-752-121 。

【聯合報╱徐仲(食材達人)】

牛蒡是一款能夠吃出時間感的好滋味。 本報資料照片

前幾天到屏東開會,中場休息時,某位在地朋友建議我應該找個時間,到不遠處的歸來走走。

「去挖牛蒡?」我笑著回答,他愉快點頭,同時強調4月已是牛蒡產季後期,纖維雖粗但香味足,若和豬骨同煮則特別美味。寒暄幾句,感受到他對這款屏東春天味的熱愛,突然想起年初探訪牛蒡農時,他告訴我牛蒡的盛產期是3、4月,但懂得吃牛蒡的人,多自2月時開始享用,雖然那時牛蒡尚未完熟,根莖細小,但口感最嫩,刀工好的師傅能切出讓人蕩神的厚薄度,冷拌醬汁即回味不已。

「牛蒡是一款能夠吃出時間感的好滋味。」他解釋著,隨著天氣漸熱,牛蒡逐漸完熟,風味和口感變著,煮法和吃法也會變著。我喜歡這樣的觀點,彷彿有些想法如罐頭般被「砰」一聲打開了。

「既然不同成熟期有不同風味,是否可以根據這個變因發展對應菜餚,再透過推廣,形成當地的飲食文化和特色?」我默默想著。

這幾年參加過許多鄉鎮辦的農產節慶,很鄉土很在地,但總覺得少了「延續性」。尤其談起享用方式,大多推崇創意,少有能扎根的烹飪理念。其實我不反對創意,但期待創出的菜餚能被延續,不是節慶過後就下台鞠躬,然後明年再換一種創意。

「如果創意能讓菜餚呈現出當地的風土甚至人文特色,那該多麼美好?」我這樣想著,覺得這是個可行的理想。

譬如以牛蒡為例,除了可以用成熟度表現時間差異外,台灣最主要的兩個產區分別是屏東歸來和台南佳里,兩地土質不同,屏東歸來屬於黏板岩沖積土,台南佳里屬於砂質壤土,種出的香氣各有特色。兩地的品種也有差異,屏東歸來多種植日本的柳川種,皮層顏色較深。台南佳里除了柳川種外,還有俗稱「黃金牛蒡」的中國品種,皮層顏色較淡。

如果繼續探討,一定可以找出更多的差異性,因為所以,烹飪的方式怎能沒有差異,那太可惜了。

我推薦的牛蒡:

大力蔘天然食品有限公司:08-7708951


徐仲/竹筍

【聯合報╱徐仲(食材達人)】

挑竹筍時,通常會選符合植物天性的長相。 本報資料照片

帶著幾位外國朋友逛市場,走到蔬菜攤前,其中一位略懂中文的朋友問我,為何有些竹筍粗壯挺直,有些彎曲如牛角,台灣人都怎麼挑選?

「喔!這要看哪一種竹筍,現在是5月,綠竹筍準備上市,挑選時選牛角狀的較好,至於為什麼?這要探討植物學吧!」我搔搔頭,告訴她在台灣常吃的竹筍可分為兩類,一是叢生型的慈竹屬,譬如麻筍、綠竹和烏腳綠竹,另一類是散生型的毛竹屬,譬如孟宗竹、桂竹。

叢生竹的筍子芽點在竹叢下方,發筍時必須彎曲,才能繞開竹叢地下莖,冒出地面後才直挺向上。至於散生竹的芽點處在橫走土中的地下莖,上方毫無阻礙,自然直挺破土而出。

「挑竹筍時,通常會選符合植物天性的長相,這就是原因。」我聳聳肩,告訴這些國外友人,影響筍味的因素很多,外型只是挑選原則中一項,況且外型有時和滋味無關,純屬美感或者筍肉多寡,對我而言,挑筍子最重要的還是產季和產地,進一步是高明的種植者,最後才考慮外型。

我自攤上拿起一根綠竹筍,褐黃色的筍身彎成漂亮的牛角形,我猜測這應該來自屏東長治或是海豐一帶,每年的4月初,隨著溫度漸高,綠竹筍就開始由南而北,一路發筍,台南關廟、新竹寶山、桃園復興、台北的五股和八里,最終止於基隆。這是叢生型慈竹屬的特性,在高溫的台灣夏秋兩季都可發筍,10月之後,就輪到散生型的毛竹屬,譬如俗稱冬筍的孟宗筍,這類竹子喜歡低溫,兩類交替,讓台灣四季都有竹筍。

我這幾位外國朋友運氣真好,選在5月初到台灣,此時天氣暖涼交替,我算了算,似乎可以一口氣品嘗各類筍味,譬如箭筍、綠竹筍、麻筍、桂筍、烏殼綠筍,運氣好時還能找到孟宗筍的春天滋味(春筍),除了冬季的孟宗筍無法嘗到,其他都可以,真讓他們賺到了。

「我想……,你剛剛說得對,問題不在於怎樣由外型挑筍子,而是在那裏可以吃得到?如果你不想自己動手煮,就負責介紹餐廳吧!」義大利朋友壞壞笑著,對我拍著肩膀。

奇怪,故事結局每次都這樣,會不會太老梗了?


徐仲/綠竹筍

【聯合報╱徐仲(食材達人)】

綠竹筍是很受歡迎的夏日台灣味。 圖/徐仲提供

我喜歡吃綠竹筍,這幾年到處拜訪筍農,從屏東縣海豐到新北市觀音山區,由南往北隨著產季一路吃,就我的印象,北部筍的甜味較豐滿,南部筍則顯清甜,分享多次食記後,朋友問我對於綠竹筍產業有何想法?

想法自然有,每回夏天遇到國際友人,我總推薦綠竹筍,私心覺得這是最受歡迎的夏日台灣味,換句話說,綠竹筍很具有國際貿易的潛力,但更進一步看,依舊有很多改善空間。

譬如產品的分級方式,是否可以更明確?每次教導外國人挑筍,我只能請他們看看筍尖,顏色不能帶綠,那是筍見了陽光的光合反應,術語叫「出青」。此時竹筍內有款胺基酸名為酪胺酸(Tyrosine),在光合作用下會轉變為taxiphyllin化合物,讓竹筍具有苦味。除此之外還要看筍型,筍身最好宛如牛角,因為綠竹筍由竹幹地下的芽眼處長出,成長時會先下彎再上揚,弧度讓筍肉特別豐厚,吃起來口感佳,馬上加分。

然而這種分法太口語,能否以數字或簡易的方式,開出有公信度的規格?甚至進一步標明竹筍的甜度、彎曲角度、重量、產地特色、一期筍或二期筍、預冷手法等。

我很在乎「預冷」這個步驟,因為竹筍離開土壤後,其實還在生長,依舊會進行呼吸,讓竹筍內的纖維質漸漸木質化,影響幼嫩口感。因此農民會想辦法讓竹筍降溫,暫緩生長速度,方法很多種,譬如泡冰水、吹強風或是進冷藏庫。最常見的方式是泡冰水,但容易流失竹筍的風味。因此在包裝袋上,如果能講清楚預冷方式,甚至標示竹筍出土到進行預冷的時間差,產品分級自然更細緻。

細緻的分級是一種對產品的態度,並非要真的分出好壞,所謂分數較高的「優質筍」,只是適合水煮鮮食,至於分數低的次級筍,依舊可創造另一種價值。譬如我認識一位農民,她將「次級綠竹筍」再次處理為筍干,那味道之細嫩可口,現在想來依舊回味。我也曾嘗過廚師將賣相不好的次級綠竹筍,以青蒜和客家豆醬同煮,微苦轉成微甘,非常有意思。

總而言之,講究不是挑食,適食適用才能創造出食物的價值,我深以為然


 

 

 

 


徐仲/筍加工

【聯合報╱徐仲(食材達人)】

台灣許多鄉鎮的筍味都不同。 圖/徐仲提供

朋友最近想要籌組以家鄉為名的慢食協會,致力研究住家附近鄉鎮的飲食文化,對此我當然樂觀其成。她的家鄉位於台灣中部,農牧魚畜都很發達,飲食非常多元。看了她寫的立會大綱後,我倒是期待在協會成立之初,野心別太大,先由一樣食材深入研究,再慢慢拓展其他品項。

「要不要先定義竹筍加工品的在地風味?」我提出建議,因為她的家鄉盛產竹筍。或許也就是如此,讓她對我的提議很困惑。

「慢食協會應該強調快消失或有式微風險的飲食文化,我家附近筍子多到吃不完,並不符合慢食的意涵啊?」她提出質疑,理論上沒錯,但有些味道,就是在不經意間,莫名地消逝。尤其在全球化的時代,能生產竹筍加工品的地方不僅台灣,雖然生產的方式多有差異,但我們可曾認真看待?如果沒有更細緻的分析,要如何論述台灣菜的定義。

探討台灣菜時,我總認為筍子是很重要的元素,譬如酸筍、桶筍、醬筍、筍干等加工品,都常出現在餐桌上。這幾年我拜訪不少筍農,大家都提到對岸的筍加工品搶占了市場,多數農民也都認為本土產的筍味較佳,因為價格和缺乏有系統的辨認,漸漸被進口品取代。

該怎麼辨識本土筍加工品?難道要發放認證?我個人偏好先用味道辨識,也就是藉由探討飲食文化,找到地方獨特的筍味。畢竟這幾年來,我們對味道的改變也不太在意,少有人探討日曬和機器烘乾對筍干滋味的影響,少有人在乎以木桶、陶甕和塑膠PE桶發酵後的筍味差異,少有人堅持刀工切法、筍的部位取捨、鹽量多寡、乳酸菌的發酵程度等,因此當商家以進口品取代本土貨,我們也無法辨認

其實進一步分析,肯定會發現台灣許多鄉鎮的筍味都不同,或許因加工時攸關發酵,地域環境自然會有差異,或許是加工的筍類不同,譬如麻竹、桂竹、孟宗竹、綠竹等,或許是地方醃漬方式不一樣,譬如加入鳳梨或破布子,後製的風味理當有特色。

「這些差異就是在地飲食文化,也是慢食協會成立時的初衷。」我告訴朋友,類似的研究調查,理論上要靠學術單位協助,但為何不能由協會開始做起?找出台灣在地的筍加工滋味。

徐仲/轎篙筍


徐仲/茄子

 



 毛豆

【聯合報╱徐仲(徐仲,食材達人)】

毛豆是一種會上癮的鮮味。 圖/徐仲提供
徐仲/黃豆

收到數袋冷凍毛豆,稍稍微波解凍,用嘴輕壓豆莢,豆子「啵」地彈入,然後呢,就是一種會上癮的鮮味,真是好吃。難怪這幾年毛豆又被稱為「綠金」,憑著這個滋味,替台灣賺了不少外匯。

上個月應朋友相邀,到高雄旗山拜訪經營毛豆外銷產業的農友。他站在毛豆田中,看著一片廣闊的綠意,自豪地表示這些毛豆都將外銷到日本,這份成績得來不易。近幾年來,毛豆外銷產業曾經面對中國和東南亞的挑戰,雖然論起成本和產量,台灣都不具優勢,但依靠著品質,台灣依舊勝出

「雖然不想這樣說,但對岸栽種的毛豆品質,有可能在這幾年追上台灣,我們應該先想出對策。」我建議農友,光是談「品質」太抽象,是否可以用數據或是科學方式,談談毛豆的豆筴長短、豆粒大小、豆子形狀、品種差異、鮮味形容?是否可以制定一套簡單易懂的「規格」,讓消費市場更容易理解台灣毛豆的特性?

「你談的規格應該就是產品分級的概念?那可是個大工程,或許我們先由外銷規格談起?」農友表示外銷到日本時,買方不會管你是否標榜自然農法、有機栽種、無農藥殘留或生產履歷等,他們自有一套規格,規範著豆粒的飽滿度、豆筴的外形、還有農藥檢測標準。他繼續解釋以往的台灣觀念中,經常強調好東西要賣給外人,次級品自己吃就好,但現在時代不同了,自己人要先懂得好東西的滋味,才知道珍惜,才能夠推廣。因為所以,他將以外銷的規格打造品牌,進入台灣的超市通路。

我認同這樣的做法,建議推廣品牌時,也能多談一些毛豆的資訊。譬如名為「高雄11號」的毛豆品種有芋頭味,名為「高雄九號」的品種豆粒夠大且鮮味迷人。同時也該談談毛豆的加工品,理論上毛豆和黃豆都屬於大豆,兩者的差異性只在成熟度,毛豆通常指七到八分熟的大豆,黃豆是全熟且乾燥的大豆,因此黃豆加工的方式不見得適合毛豆,但卻是個可參考的目標。

「產品分級的概念不是區分高下好壞,只是根據不同需求,讓產品能被合理運用,同時也能營造出地方的特色文化。」我心中這樣想著。

◎我推薦的毛豆

百賢農場:07-6611108

 

徐仲/黃豆【聯合報╱徐仲‧食材達人】

本土黃豆的優勢在於非基因改造豆,可透過生產履歷追蹤農藥使用情況,還有黃豆的新鮮度。 圖/徐仲提供

最近花蓮的農友正在採收黃豆,我打電話詢問狀況,他告知今年的品質和收成都不差,尤其是花蓮1號這款品種,據說磨成豆漿後能有漂亮的清香味。

「要想辦法讓本土產的黃豆更被重視,才能提高糧食自產率啊!」農友和我閒聊,想著增加黃豆價值的方式,言談之間,我提起在植物學的觀點,毛豆和黃豆都屬於大豆,名稱只是表示不同成熟度,毛豆通常指七到八分熟的大豆,黃豆是全熟且乾燥的大豆。因此我很好奇,農友會不會想早點採收,來個「花蓮1號」的毛豆?

「跑車和吉普車都是汽車,只是馬力不同,但你會讓跑車去玩越野賽,吉普車去參加F1賽車?」他酷酷地解釋,雖然毛豆和黃豆都屬大豆,但毛豆在育種時,對豆莢外觀和豆粒大小很重視,至於黃豆則偏重於豆子產量和內含蛋白質,兩者的市場需求不同,所以發展方向也不同。不能因為毛豆被稱為「綠金」,就要讓適合黃豆的品種都變成「綠金」。

「本土黃豆必需走出自己的路,畢竟在價格上無法和進口豆競爭。」他表示本土黃豆的優勢在於非基因改造豆,再者可以透過生產履歷追蹤農藥使用情況,還有黃豆的新鮮度,這是許多人忽略的重點,因為多數進口黃豆都靠船運,有時在船艙儲存時間長達半年以上,很容易氧化或出問題。

當我聽到黃豆的「新鮮度」,立即畫為重點,近年來的食安問題,大眾開始關心基因黃豆和農藥殘留問題,倒是少有人強調新鮮黃豆和豆製品的風味關聯。黃豆若是不新鮮,肯定無法呈現品種和風味的差異,目前本土黃豆的品種中,西台灣的主流品種是「高雄選10號」,東台灣多選擇「花蓮1號」,也有部分農民生產供作綠肥的「台南4號」,這些品種都有不同滋味,卻少有人針對「味道」進行研究,也少有人提出品種風味和風土間的科學論點。

「因為重視味道,才能重視品質,才能落實在地化的選擇,也才能提高糧食自給率。」我認為強調美好的產地滋味,不應該只是空泛的溫情喊話,還要有實質的理論數據,或許進行台灣黃豆的感官品評研究,是一個可考慮的方向。

「既然咖啡可以談單品和混合豆,豆漿也可以吧!」我為未來畫著夢想的藍圖。

徐仲/薏仁
 

【聯合報╱徐仲(食材達人)】

本土薏仁一抹清新回甘的韻味,是夏天最棒的享受。 圖/徐仲提供

「要美白或療效必需買大薏仁,千萬別買小薏仁,你聽過這個說法?」朋友打電話詢問,我搖頭感到困惑,雖然我支持農產品分級,但顆粒大小應該和營養成分無關,帶著疑惑,我打電話請教農業改良場,看看這種說法是否有根據?

「傳聞中的小薏仁其實不是薏仁,而是大麥。」專員直接點破,不知何時開始,坊間將去殼的大麥稱為小薏仁或洋薏仁,價錢比真正的薏仁低,由於外觀相近,多數民眾分不出來,雖然顆粒較小,穀物中間的溝痕不清楚,但煮後較軟滑,是另一種滋味,因此一些剉冰或四神湯的經營者,早就改用「小薏仁」取代薏仁。

「在這個真假難分的時代,你還是找農會或農民,直接買本土產的薏仁吧!」我回電話告訴朋友,不論彰化二林、台中大雅、南投草屯、嘉義朴子或是阿里山的部落,都是本土薏仁的產地,採收期在每年的6月到7月,藉這個機會也能支持在地農民,畢竟市面上的薏仁,除了可能被「大麥」混淆,市場流通的真薏仁,也多是自中國或泰國進口,新鮮度和來源都不可考。

「但是許多農會都賣紅薏仁,不是我想找的白薏仁哩!」朋友繼續詢問,哪裡有白薏仁的品種,紅薏仁雖然標榜健康,但她還是習慣用白薏仁。

我理解她的困擾,目前常見的本土薏仁品種有台中1號、台中3號和育4號,這些品種的個頭雖然小,但糯性較強,煮後口感特別有黏彈性,尤其煮為薏仁甜湯後,那一抹清新回甘的韻味,真是夏天最棒的享受,然而這些品種,都可以是紅薏仁,也可以是白薏仁,因為將紅薏仁去掉外皮,就是白薏仁。

我扳著手指,算著薏仁的加工流程,自田間採下整株薏仁母株後,必須歷經脫粒、曬乾、篩選、反覆脫殼,最後才是熟悉的白薏仁。農會不將加工做到最後一步,主打紅薏仁的理由,除了標榜暗紅的外皮含有高量營養素,也是一種區隔進口薏仁的方式。因為進口薏仁必需去皮,否則外皮含有的營養容易在長久儲存時產生發霉或黃麴毒素等問題。

「試試看紅薏仁!這才是新鮮的本土代表,如果真的要白薏仁,直接找農民,事先提出要求,應該沒問題啦!」我想了想,還是直接提供農民的電話,免得朋友美白出問題,她會直接讓我脫一層皮。

我推薦的薏仁:十甲農場蔡一宏,0910-754023


徐仲/芝麻【聯合報╱徐仲(食材達人)】

栽種芝麻仰賴人力,須敲打曬乾的果莢,讓芝麻脫粒掉出。 圖/徐仲提供

「多買幾罐在地芝麻榨出的芝麻油,讓台灣的芝麻產業能夠發光發熱吧!」朋友向來關注台灣的糧食自給率,當他知道有農友自己種芝麻,請當地的小油廠製成麻油後,便自動當起推銷員,宣稱要藉著消費,再次恢復芝麻產業的榮光。

買油是小事,但要談芝麻產業就是另一件事。我告訴朋友,台灣芝麻產業的榮光應該在十八世紀吧!當年大量輸往中國,譬如雲林口湖舊名為「烏麻園」、嘉義新港古稱「麻園寮」,這些地名就是曾經榮光的證明,但在前些日子,農改場的專家告訴我,目前台灣本土芝麻的產地在台南市新化、善化、安定、西港、佳里等地,總體產量不到市占量的1%,多數皆由印度、緬甸、泰國、非洲等地進口。因此要談產業前,是否先找出本土芝麻的優勢?

台灣芝麻的第一優勢當然是「新鮮」,對於高油脂作物,新鮮是影響風味的重要因素。咱的產期有兩個,7月為第一期,11月為第二期,恰能供應台灣冬季和夏季的新鮮芝麻。品種則是另一個優勢,雖然目前台灣只有命名為台南一號的黑芝麻,但這款品種的含油量高過多數進口芝麻,且第二產期的天候較冷,芝麻的含油量還會高過第一期。

既然台灣芝麻有著優勢,為何產量每年下降?

我問了農友,他告訴我栽種芝麻極度仰賴人力,譬如收割後,要以人工將芝麻捆成一束,倒立在田中曬乾,再視產量決定用機器或人工敲打曬乾的果莢,讓芝麻脫粒掉出,最後還要過篩去除砂石雜質,這些就是台灣芝麻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既然栽種成本難以降低,那就想辦法找出本土芝麻的價值,不要只是強調「在地生產」,而是尋求更細緻更精確的差異性。譬如強調催芽芝麻,或是強調不同焙炒溫度和加熱時間,找出美味的差異關鍵。依此類推,芝麻醬、芝麻糖等,以風味表現進口芝麻與國產芝麻的食味比較,讓滋味能成為飲食文化的印象,本土芝麻才有價值

「你說得很有道哩,但再討論這件事之前,你先講清楚說明白,到底要買幾罐麻油?」朋友大聲地回應。


 

 【聯合報╱徐仲(食材達人)】

紅棗紅熟面積超過30%,就是甜度和口感最佳的時候。 圖/徐仲提供

農業成為顯學,不少朋友想成立農產品牌,最近在閒聊之間,我總會建議他們看看幾個「紅棗」相關的品牌,原因有二,一是我欣賞這些品牌,二是7月底了,該吃紅棗了。

欣賞品牌的方式有許多種,我喜歡由「人事時地物」觀察。

我想知道下田的「人」是誰?透過農人的故事,瞭解他如何用心如何生產,這是本土農產和進口品的差異,我總認為一個農業品牌如果不談農人,農產就缺了一種人味,因為我們和農人站在同一塊土地上。

為何有這款農產品,這件「事」情也很重要!品牌創立的理由是什麼?有沒有在地連結?選擇農產的依據是經濟價值或是一個有趣的故事?棗紅公館談起台灣紅棗時,先將時間拉回1875年,說到光緒和慈禧找紅棗進補的故事,其中兩株被挑中的樹苗,自大陸廣東省潮安輾轉流出,最後來到苗栗公館陳煥南的手上,從此紅棗在台灣落地生根,經過一百多年的演化,現有的品種已經和大陸產生區隔,這就是台灣紅棗。

透過這段故事,我雖然沒進行考據分析真假,但心中已經浮起棗樹飄洋過海而扎根的印象,很想嘗嘗味道。幾「時」可吃呢?答案是大暑過後,也就是現在此時,在台灣當然要吃在欉紅的生棗,當棗子紅熟面積超過30%,就是甜度和口感最佳的時候,等到8月多,再來購買日曬乾燥的紅棗,那是另一種滋味。

至於為何要種在公館?農業不同於工業,土「地」和農產密不可分。於是透過品牌宣傳,我瞭解在民國前一年的水患後,後龍溪開始改道,原來的河床填土變農地,成為紅棗最喜歡的砂岩或砂礫土,其中最適合處是公館的石墻村,因為此處有自雪山山脈沿著後龍溪河谷吹來的冷風,能幫紅棗授粉且降低果實蠅危害。

通常這些「人事時地」都是基本資料,品牌最後要呈現出貨「物」的差異,譬如建立溫室進行日曬紅棗,讓品質更衛生,譬如堅持不燻硫不加甘味劑,譬如將紅棗分為不同的規格級數,創造不同的價值,譬如給予通過品管的紅棗一個認證標章,讓大家方便選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看待品牌,這是我的觀點。不管怎樣,趕快去訂台灣紅棗,好東西不怕沒市場,而是每年都缺貨啊!

我推薦的紅棗

棗道24k鮮活農市:02-2301-7165


 

徐仲/萬里蟹
 
【聯合報╱徐仲(食材達人)】
萬里區四大漁港是台灣海蟹最大集散地。 圖/徐仲提供

「現在吃螃蟹,會不會太早了?應該到秋天時螃蟹才會肥吧?」

面對朋友的提問,我反問他要吃什麼蟹?世界上這麼多種螃蟹總不會全都在秋天轉肥吧?如果要吃台灣的花蟹,夏季7月過後正是好時機,肉質鮮美細嫩,頗為回味

螃蟹適合在秋天吃的觀念是種迷思,因為查資料時,經常引用菊黃蟹肥等古詩詞,所以有秋蟹的印象,但這類螃蟹應該是指陽澄湖大閘蟹等湖蟹,但在四面環海的台灣,海蟹才是餐桌上的重點,既然如此,幾時才是吃海蟹的時機?

我建議朋友上網查詢「萬里蟹」,這是個新北市推出的海蟹品牌,資料非常豐富。

2012年初次聽到萬里蟹的名稱時,當場就提出兩個疑慮,首先為何要用「萬里」做螃蟹的品牌名?再者以政府力量推動吃海鮮,會不會造成生態浩劫?

當時主辦人告訴我,萬里區四大漁港是台灣海蟹最大集散地,憑著近50艘專業的捕蟹船,台灣有八成的海蟹都來自這裡,其中最大量的蟹種就是三點蟹、花蟹和石蟹,既然吃到的海蟹多和萬里有關,為何不做品牌?

至於捕蟹造成的生態失衡?主辦人解釋台灣的捕蟹法不同於美日的「拖網」或「圍網」,而是採傳統的蟹籠誘捕,最不具侵略性,且還以人工篩選大小,小隻的要放生,這樣才能保護海洋。

時間轉眼即過,這個萬里蟹的活動已經進入第3年,不僅成功塑造品牌,今年設計蟹尺讓漁船使用,不能捕撈甲殼小於8公分的花蟹、三點蟹,以及甲殼小於6公分的石蟳,且在8月16日到11月15日間,還要自律放掉已入籠的抱卵母蟹。

「現在此刻是吃花蟹的好時機,等到9或10月,三點蟹正肥美,11月後才輪到石蟳。」我告訴同車的朋友,去餐廳前應該先到萬里區公所參觀「萬里蟹」展覽,這個展覽一直到10月底,內容非常扎實有趣,譬如螃蟹的生態、漁夫的生活、捕蟹的道具和方式、永續海洋的概念……。

好不容易有個不錯的展覽,咱們總不能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啊!

徐仲/豬油
 

【聯合報╱徐仲(食材達人)】

豬油應該很香很美味。 圖/徐仲提供

這次的食安風暴,對於喜愛豬油風味的我,真是好大的一巴掌。尤其各種可能被影響的醬料和餐飲店不斷公佈後,我由一開始的憤怒,已經轉成麻木的無力感,同時心中想不懂一件事情。

「豬油應該很香很美味,有異味的餿水油是怎麼調和而不被察覺?」

於是我開始尋找相關資訊,想要先搞清楚「商業用」的豬油怎麼製造?透過這次出事的強冠公司網頁,內容提到製豬油有乾式提煉法及濕式提煉法。所謂的乾式提煉法,將豬脂肪細切後投入熬煮鍋中,以直火加熱,將油脂從脂肪組織中分離出來;濕式提煉法則會在熬煮的過程加入適量水,避免溫度過高,因此透過濕式提煉法的豬油,油脂色澤較淡且風味溫和。

根據強冠公司的解釋,這兩種提煉法的成品稱為粗製豬油,製作糕點雖能有獨特風味,但粗製豬油含有大量雜質和易氧化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穩定性不佳,因此必需再次加工精煉,也就是脫酸、脫色、脫臭三步驟。所謂脫酸能去除油脂酸敗水解的油離脂肪酸;脫色可以去除油脂中所含的胡蘿蔔素、葉綠素等色素;至於脫臭能去除油脂中的醛、酮、碳氫化物所產生的臭味。

「經過這三個步驟,雖然把原本天然的風味去除了,但保留了讓食品的酥脆性,並且提高豬油的安定性及利用性。」讀到這裡,我總算了解,原來豬油已經失去了獨有的香味,既然如此,不肖業者只要將餿水油進行脫酸、脫色、脫臭處理,參雜進豬油後自然難被發覺。

只不過……,食物的美好處不就在於風味?為了操作的穩定性而犧牲風味,這樣對嗎?

危機有時也是轉機,以往豬油就只是豬油,這次事件後,我們是否可以推動百分百豬油的認證機制?我們是否可以建立一套豬油的品評制度?透過風味談談製油的手續,以風味表現豬隻的品種、飼料或部位,用風味表示合宜的飲食文化。

這種對油品的細緻分級並非憑空想像,因為橄欖油就是這樣操作,減少摻假並讓市場逐漸擴大。

我推薦的自煉豬油

東寶黑豬謝旭忠:0932-882-984

【聯合報╱徐仲(食材達人)】

台灣是否能藉此危機來制定豬油的分類制度? 圖/徐仲提供

餿水油事件之後,台灣豬油的下一步該怎麼辦?

會修改法規加重刑罰?會重新擬定檢驗機制?會隨著時間平撫傷痛,然後大家一起漠然淡忘?然而這次的事件,我們或許能淡忘,但國際形象要如何挽回呢?

對於食品安全的處理方式,我想起在義大利求學時聽到的案例:1986年3月,義大利暴發葡萄酒添加甲醛事件,重創了整個產業,民眾和國際市場對義大利葡萄酒失去信心,許多誠實的廠商宣告破產。那次事件讓義大利痛定思痛,開始比照法國,注重葡萄品種、產地風土、釀造方式等,讓釀酒產業細緻化,建立值得捍衛的品牌和品質;除了葡萄酒,諸如橄欖油、巴薩米克醋等,義大利也都透過分級,讓資訊清楚。比照義大利的痛定思痛,台灣是否能藉此危機來制定豬油的分類制度?

豬油能怎麼分類?

我想起橄欖油會依著榨油方式,分為特級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還有再次精練的純淨橄欖油(Pure Olive Oil)和橄欖油(Olive Oil),豬油是否可比照辦理,分為乾式提煉法(直火提煉,風味濃厚)、溼式提煉法(加入水提煉,味道淡雅)和再次精煉的豬油(脫色脫臭)?

目前多數的商業用豬油都經過再精煉,理由是雜質低且安定性高,但我認為所謂的「安定性」是種比較值,相對於許多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含高量飽和脂肪酸的豬油本就較有安定性,只是在商業考量下,期待產品更穩定更耐存,所以透過精煉去除雜質,卻也流失豬油的風味。

食物應該追求保存期或風味?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同,但如果能標示清楚,把選擇權交給消費者,是不是更能各取所需?

想進一步強調風味的廠商可以繼續細分,譬如強調榨油的部位是皮下脂肪或板油,譬如強調豬隻飼料,因為高澱粉飼料的豬隻脂肪有較多硬脂酸,脂色潔白;若給予米糠油粕類等油脂較高的飼料,豬隻的脂色淡黃,較易酸敗。

透過細緻對待,品質和品牌自然產生,這或許是台灣豬油的一個美好未來?


徐仲/蓮藕

秋風吹起,市面各產區藕味皆備。
圖/徐仲提供

天氣漸漸轉涼了,最近若有廚師問我當令食材,我大多推薦蓮藕。

「在台灣四季都有蓮藕吧?」一位廚師疑惑問著,我點頭同意,但這並非我想強調的重點。我解釋台灣有兩大蓮藕產區,一在嘉義民雄,另一在桃園觀音。每年三月底清明節左右,民雄開始出產,直到中秋節時才輪到觀音鄉,理論上觀音的產期到十二月,但有些農民透過栽種調節,將蓮藕埋在泥池中等到舊曆年時再挖出,因此台灣四季都能買到蓮藕。

此時此刻,兩大產地的產期正好交會,正是蓮藕滋味最多元的時機。因為產期剛開始的蓮藕色澤較淡,澱粉質少所以口感清爽,可以醋漬涼拌,產季後期的蓮藕色澤較深,澱粉質高口感桑軟,適合煮蓮藕排骨湯,一次購買兩大產地的蓮藕,餐桌上的樂趣可精采了,若還想更進一步,高雄海埔和宜蘭羅東也產少量蓮藕,不同土質種出的滋味都不相同。

「你怎沒提到台南的白河?」他繼續追問,畢竟白河每年十一月都會舉辦相關節慶,對此我搖搖手只補充解釋,蓮藕可依功能性分為粉藕和菜藕兩大類,白河生產的蓮藕多屬粉藕,可製成藕粉,民雄和觀音屬於菜藕,才是經常上餐桌的美味。

「若是更細緻分析菜藕,又可分為大陸種和台灣本土種,大陸種的肉質較桑軟,台灣本土種的香氣較濃郁,還有一些農民自行育種的成品,彼此間的味道都不同。」我攤手表示無奈,同時感嘆菜藕的品種如此多元,卻少有人強調不同品種產地的滋味,尤其每根菜藕都得來不易,因為必需全靠人力挖取,我曾在烈日下看著採藕人工作,他們雙腿陷在黑泥中,左手握著鐵製鉤爪向後拉,右手探入泥中摸索蓮藕的走勢和長度,小心翼翼不弄斷藕身,最後才能挖出一條沾滿汙泥的蓮藕。

「其實台灣菜藕的產量不多,市面上有許多走私貨,雖然政府嘗試推動產銷履歷,但我認為制度只是輔助,重點在於消費者對食材的態度?是否願意多花些心思感受滋味?」因此在秋風吹起,市面各產區藕味皆備時,要多吃幾口啊!

我推薦的蓮藕:

●桃園觀音康莊蓮園姜月娥女士

訂購電話:0921-091-466

●嘉義民雄鄭緯宸先生

訂購電話:0972-273-852

●嘉義民雄許麗明

訂購電話0932-982-096

 徐仲/花生

讓安全能禁得起檢視,讓風味能被細緻詮釋,才是所謂的「台灣花生味」。
圖/徐仲提供

車子準備左轉進到花生田,路上卻橫擺一截樹枝,表明此路不通。

「路霸又來了,換下一條路再轉吧!」開車的朋友笑著聳聳肩,此時是花生的採收季,農民常將鄉間小路當成曬花生場,住在這附近的人也早就習慣,反正每年夏天和冬天,總有幾天時間的此路不通期。

「買帶殼且日曬的花生,通常較安全。」朋友說著,因日曬可脫水,控制黃麴生長的溫濕度,然而我對此有意見,因為黃麴毒素無法用肉眼分辨,最好還是看檢驗報告。況且若僅為了脫水,那機器烘乾和日曬應該都是選項,畢竟不是每個產地都適合日曬,譬如多雨的宜蘭壯圍就不曝曬,又或是天氣多變的花蓮光復、鳳林等地,曬花生時還要搭個帆布棚預防變天,只有彰化、雲林、嘉義等產地,才有日曬優勢。

「除了要想個辦法解決黃麴毒素等食安疑慮,還要找出台灣花生的獨特性,畢竟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能會面對大陸花生的競爭壓力。」朋友略顯無奈,他今天載我到農田走走,就是尋找台灣的「花生味」。對於這點,我曾經請教嘉義大學的邱義源校長,他是台灣研究花生的權威,事後他給了我許多資料,大致整理後,消費者購買時欠缺五種資訊,分別為食安檢驗、產期、品種、產地和加工細節。

花生產期分為春作和秋作,春作在6、7月採收,內含的油脂較多,適合榨油或做花生醬。秋作在11、12月採收,口感和香氣都較春作佳。至於常見的三大品種為台南選九號、台南十四號和黑金剛。台南選九號的顆粒雖小,但味道很香,台南十四號顆粒較大,適合水煮或榨油,至於黑金剛是近年雲林元長鄉推廣的主力品種,有著獨特香氣。

得到產期、品種和產地資訊,加工的方式自然要隨之調整,譬如焙炒溫度、榨油方式、水煮時間等,將細節說清楚講明白,讓消費者有機會體會滋味背後的意涵,或許能讓市場更趨多元,也能區分出不同的競爭門檻。

讓安全能禁得起檢視,讓風味能被細緻詮釋,所謂的「台灣花生味」,應該如此而來。

徐仲/芽菜

挑豆芽有兩個步驟,看芽菜的根系和莖體。
本報資料照片

到百貨公司的美食街用餐,朋友選擇鐵板燒,閒聊之間,師傅端出豆芽菜,看著他揮動鐵鏟,豆芽被拋上炒下,這個畫面理論上很賞心悅目,但我卻忍不住皺眉碎唸。因為眼前的豆芽,根系短小、顏色白瑩亮麗、芽體筆直粗壯,讓我不禁懷疑這批豆芽菜含有滅根劑、工業級漂白劑和生長激素等添加物。

挑豆芽有兩個步驟,看芽菜的根系和莖體,根系不能太短或缺乏,因為當種子發芽後,莖和根的比例不可能差太多,除非在栽培過程中以滅根劑處理,讓根部較短小,另一個可能是賣售前加工截切,但截切後置放太久,會讓營養流失。至於豆芽菜的莖體,不能太過粗胖筆直,色澤也不能過於潔白,畢竟種子發芽時,莖體會盡力升高抽長,因此會較細瘦,至於天然的植物色澤怎可能太白晰?除非添加漂白劑,色澤才會白皙,添加生長激素,莖體才會粗壯。

不知幾時開始,想吃到無添加的豆芽菜愈來愈難,前些日子的黑心食品新聞中,有位濫用工業級漂白劑的豆芽業者告訴媒體,他們家在豆芽中加添加劑的經驗已傳承三代,這次誤將工業用漂白劑當成食用級,所以才被舉發逮捕。

看到這則新聞時,我覺得有些悲傷,因為問題不該在於漂白劑是工業級或食用級,而是根本不該添加。偏偏這種透過添加物追求外觀的消費市場,已經是種陳年積習,雖然無添加物的豆芽菜雖然別有滋味,但多數人依舊在意外觀「美醜」。

究竟外觀重要,或者滋味重要?

我曾經吃過很棒的豆芽菜,提供的農人沒添加任何藥物,純粹透過試驗和研究,譬如不同的水質、土耕或水耕的味道差異、陽光和溫度的控制、施加重力對芽菜筆挺度的關係等,追求豆芽的美好滋味。這樣的豆芽菜,不需要過度調味,本身便有著漂亮的天然韻味。

回想之間,炒好的豆芽菜已經端上桌。

我看著眼前的根根銀芽,只能黯然想著,在這沒添加物的美好豆芽普及之前,下次點菜時要記得請師傅改炒別的蔬菜,或是買一些好豆芽讓他試試,才知道滋味的重要性?

我推薦的芽菜廠商,除了綠豆芽,譬如還有青花椰苗、紫高麗苗、小麥草、花生芽、苜蓿芽、黑豆芽、黃豆芽等。


 

●綠藤芽菜

02-2736-8601

台北市復興南路二段337巷6弄2號2樓

●新峰有機芽菜農場

03-382-6688

桃園縣大溪鎮新峰里12鄰13份15號

●百壽芽菜有機農場

0911-810-010

苗栗縣獅潭鄉百壽村

 

 

「有哪一道台灣傳統的菜肴必須採用花生油?」

這一陣子是花生的秋作產季,我拜訪數個農田和油廠,他們告訴我用花生油炒菜或煎肉,都別有香氣。但進一步問,卻發現這些建議缺乏文化共識,也就是提不出一道相關的知名菜肴。譬如麻油雞就要用麻油,苦茶油拌麵線當然是苦茶油,但花生油呢?有哪一道菜肴若是不用花生油就不對味?

我所認識的台灣花生油風味,有著明顯的地域性差異,譬如以原料處理法區分,台灣的花生油可分為去殼或帶殼等兩大體系。在彰化二林、伸港、和美一帶,許多油廠選擇帶著花生殼榨油,在嘉義和雲林北港、口湖、土庫一帶,多數油廠都選擇將花生去殼後再榨油。

帶殼炒榨,油品多了些核果味,去了殼炒榨,油品較多花生香,兩者沒有優劣差異,只是飲食習慣選擇。若繼續觀察,雖然花生油的傳統製作流程通常分為焙炒、碾碎、蒸煮、壓榨等四步驟,但依舊可以根據產季、品種、焙炒的溫度和時間、壓榨的溫度做進一步細分。

花生產期分為春作和秋作,6、7月採收的春作含高量油脂,11、12月採收的油脂較少。彰化一帶的油廠大多採用台南選九號榨油,這款花生的個頭雖小,卻充滿了香氣,雲林一帶的油廠大多採用台南十四號或十一號,因為花生仁的顆粒較大,且含油量較高。

以花生仁平均高達35%的含油量,其實不經焙炒加熱也能製油,然而加熱自有其道理,只要別加熱過度產生致癌物質。高溫處理有三大優點,一是減低油脂的黏度,增加流動性而提高榨油率。二是透過高溫讓花生仁產生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和焦糖反應,呈現花生油獨有色澤和風味。三是利用高溫破壞脂肪分解酵素,增加油品保存時間。

因為所以,透過焙炒的溫度、焙炒的時間和壓榨的溫度,可以組合出許多款不同香氣的花生油。換個角度思考,這麼多元的味道,可以讓花生油更具推廣性,要談巧味和文化時,將更有故事性和地域感,更有台灣味。

當我們愈重視油品,就會發現除了衛生和安全外,還有許多方面值得繼續努力。

我所推薦的花生油

●清茂農場王貴仙(0933-400-559):自然農法台南九號花生,脫殼柴燒翻炒製油

●本草堂(049-239-0705,南投縣草屯鎮太平路一段223巷21號):低溫翻炒冷壓催芽花生油

●信富食油行(047-351-272,彰化縣和美鎮彰新路三段198號):帶殼壓榨花生油

 徐仲/蕎麥

2015-01-08 聯合報 徐仲(食材達人)

蕎麥綠色殼表示尚未成熟,黑色才是完熟。 圖/徐仲提供

分享

眼前是一座正在長高的山,無數翠綠和黑褐的「砂礫」自鐵管中傾倒而下,砂礫其實是蕎麥,鐵管的另一端連著轟轟運作的收割機,我正站在台南學甲的蕎麥田中,看著2014年最後一次的本土蕎麥收割。

蕎麥為何有綠色和黑色?我看著蕎麥堆,心中有疑問。

「綠色殼表示尚未成熟,黑色才是完熟啦!」農友笑著解釋,他採用自然農法,植株容易成熟度不均,但未完熟的蕎麥重量很輕,加工時很容易被篩出。我點頭表示理解,如果不是到產地,確實很難相信腳下如雜草般的植栽就是蕎麥。

放眼望去,植株非常矮小,如同鋪在田地上的翠綠絹布,彎腰細看,才會注意枝條上垂了數顆黑色微粒,大小約0.2公分,彷彿野草的種籽,隨著風吹搖搖晃晃。幾隻紅橘身影飛旋,那是瓢蟲,也是這片田地沒有農藥的象徵。

「在台灣少有鮮採的無農藥蕎麥,除此之外,我還講究蕎麥的品種。」農友捧起一把蕎麥,要我仔細觀察蕎麥的頂端是否尖銳?這就是號稱台灣原生種的蕎麥粒,也就是韃靼種蕎麥。如果蕎麥頂端是圓鈍狀,就不是他生產的蕎麥。

他表示蕎麥的品種非常複雜,台灣大致分為兩類,分別為普通種和韃靼種,以往蕎麥是秋冬時的綠肥作物,最大的產地應該在彰化二林。這幾年雜糧受到重視,當他決定在台南發展蕎麥作物時,就決定讓蕎麥揮別飼料或綠肥,直接成為適合上餐桌的美味。所以他開始選種、育種、種植,找出合適的品種後,每年自行留種,確保手中是最適合當地風土的品系。除耕作外,他也插手蕎麥的烘乾、蒸熟、去殼、磨粉和研發,開發出好吃的蕎麥茶、蕎麥餅、蕎麥麵等。

「台灣若想提高糧食自給率,先要以餐桌上的雜糧出發,不要再種飼料行作物,這樣才能減少進口糧食。」他不斷強調這點,同時嘗試各種可能的加工手法,要創造出一種在地的蕎麥味。當他訴說起增加台灣雜糧產量的夢想時,眼神有著光芒,那是種自信的神情,這是近幾年我在一些年輕農人身上見到的特質。

既然台灣蕎麥的品種和口感都不同於日本,那就不需要被日本思維限制,應該創造出屬於台灣的蕎麥飲食文化,由產地開始,直到餐桌。

我推薦的蕎麥農:

荳之鄉蘇太太:0910-830950

玉民黃金蕎麥:06-574-2331

 

2015-01-22 02:02:15 聯合報 徐仲(食材達人)

天氣好冷,偏偏此時我站在貢寮海邊,身旁浪頭陣陣,但我不好意思喊冷,因為此時還有人潛在水中工作,他們正撿拾九孔,今年的九孔不僅產量大,且非常肥美。

「記憶中的九孔本就肥美,只是後來日漸消瘦,前幾年幾乎消失,但是……這個美好光景又回來了。」業者開心拿起九孔,當九孔不停扭動時,肥厚的肉足似乎自殼中滿滿「溢」出。他告訴我以往台灣自頭城、貢寮、苗栗、高雄林園等地,都有不少九孔養殖者,品質好的甚至能出口到日本,但好景不常,九孔突然大量死亡,育成率愈來愈低。

「原來問題出在品種,我們都用單一品種,沒有外來品種刺激,就如同近親雜交般,讓品種愈來愈弱化,最後大量死亡。」他解釋以往養殖時,只在意養殖數量和成本,少有人關心九孔品種,等到出問題後,大家才醒覺,前幾年自日本引進新品種雜交,終於育出新的台灣九孔,讓這個產業看到陽光。

產地的九孔特別肥美。 圖/徐仲提供

分享

至於今年特別肥美的另一個理由,他懷疑是飼料的關係。以往九孔都餵食一款稱為龍鬚菜的海藻,這款龍鬚菜生長在沼澤地,通常由嘉義布袋或雲林口湖等地培養。但九孔產業消失一陣子,生產龍鬚菜的人也變少,當九孔產業突然復甦,卻發現買不到足量的龍鬚菜,只好進口另一款海帶充數。

「沒想到混合兩種不同海菜後,今年九孔的肥度大增。」他拿起一個九孔的背殼,指著殼上的顏色告訴我,如果殼色近綠,那就是吃了大量綠藻,如果轉深褐,那就是吃褐藻,所以九孔吃了什麼,由背殼的色澤就一目了然。

「或許先選幾個海域放養不同品種的九孔,然後嘗試計畫性育種雜交,杜絕單一品種帶來的危害,同時餵養不同海藻,觀察出最佳的選擇。」他嚴肅表示將焦點放在品種和飼料研究,才能確保台灣繼續發展九孔產業。

身旁狂浪拍岸,海風嘯嘯,確實很適合暢談永續發展之類的嚴肅話題,但此時此刻,我又冷又餓,只好舉手發問,九孔要怎麼吃?

「想吃九孔?清燙後沾些醬油就好,我幫你挑公母各半,公的有白囊,味道甘甜,母的有青囊,味道苦,兩種滋味一次滿足,這就是到產地的好處。」他笑出聲,一提起美味,無論是多嚴肅的話題都會變成陽光啊!

我推薦的半野生九孔養殖者

鮮物本舖李勝興:0980-868608

 

徐仲/白蘿蔔

2015-01-29 01:40:46 聯合報 徐仲(食材達人)

白蘿蔔的頭、中、尾等三段有不同滋味。 圖/徐仲提供

分享

「蘿蔔又買到空心貨了。」廚師朋友抱怨,對此我聳聳肩,建議他沒辦法當面挑選蘿蔔時,最好多留意蘿蔔品種和採收的時間,應該能減少買到空心蘿蔔的機率。「空心」可說是一種蘿蔔老化現象。當蘿蔔太晚採收,根部肥大加速,但地上部的光合作用產物無法滿足根部需求,就會導致蘿蔔中心的細胞薄弱形成空心。

除了太晚採收,選擇品種也要因時因地,譬如兩端稍尖的杙仔類和上端細小下端肥大如酒瓶般的矸仔類,都屬於板葉種蘿蔔,特性是耐熱,但卻較容易造成空心。至於如圓球狀的梅花類蘿蔔和細小的美濃白玉蘿蔔,屬於裂葉種蘿蔔,比較耐寒,空心的狀況較少。

這幾年買蘿蔔時,我會特別注意產地和產季,夏季炎熱時,我多會挑選來自南投埔里或彰化二林的矸仔類蘿蔔。當天氣轉涼,約莫10月開始,彰化二林、芳苑等地開始產矸仔類蘿蔔。11月開始,高雄大寮、美濃的「白玉蘿蔔」上市,這款蘿蔔肉質纖細,很適合醃漬。12月底到隔年3月前,氣溫陡降,全台都可以產蘿蔔,譬如台北淡水和苗栗頭屋,我大多選耐寒的梅花類蘿蔔,至於中南部氣溫較高處,譬如雲林台西和台南永康、仁德等地,我大多選擇矸仔類蘿蔔。

「就算知道產季和產地,但蘿蔔的狀態還牽扯了運送、保存等。」我聽說某些商販為了秤重時多些斤兩,蘿蔔葉不先去除,偏偏運送和拍賣頗費時,蘿蔔的水分就在此時由莖葉流失。想精準掌控蘿蔔狀況,最好認識幾位認真的農民,因為只有栽種者才能了解不同時段或品種的風味。譬如有些蘿蔔在天氣溫熱時會帶苦辣味,這可能是蘿蔔為了防禦害蟲產生的含硫物。然而當氣溫降低,害蟲減少時,辛辣味通常也會減低。

「就算是同一根蘿蔔,頭、中、尾等三段也都有不同滋味。」我想起到蘿蔔田時,還沒成熟的蘿蔔大都埋在土中,有一小段白壯粗圓露出土壤的才算成熟,通常露出土壤的頭段部分較辛辣,質地也較硬,冬天時切塊搭上烏魚子頗為回味。中段較不辣,質地嫩脆,適合切段燉煮,尾段的辛辣味略高,磨成泥可做沾醬,加些醬油很提味。

「感謝你講這樣多……,但我只是想問你要不要這批空心的蘿蔔?畢竟丟掉浪費,不如給你。」廚師朋友訕訕問著。

我推薦的蘿蔔:

雲林二崙有機蘿蔔,楊協翰0928-949-039

台中外埔紅土蘿蔔,徐世傑04-2375-7592

 

徐仲/煮蘿蔔

2015-02-05 02:07:11 聯合報 徐仲(食材達人)

「煮出完美蘿蔔的秘訣是什麼?」我忍不住詢問,眼前的蘿蔔排骨湯實在太美味,蘿蔔的口感不致過軟,咬下有著絲絲甘甜,恰是我喜歡的火候。

「沒有訣竅,用心煮就好。」攤子老闆安然說著,答案很官方,我當然不相信,所謂的秘訣肯定藏在細節處。這些日子拜訪了不少蘿蔔農,看了許多品種,每款蘿蔔都各有風情,除了長短大小外,香氣或纖維感也不同。理論上一位認真的餐飲人,對於挑蘿蔔和煮蘿蔔都各有秘訣,才能顯出蘿蔔本色。

譬如做關東煮的師傅很喜歡一款品種名為「永祥」的杙仔類蘿蔔,因為體型修長,能切出較多的厚蘿蔔片。有一回我到廚房和師傅閒聊,看到他在堆滿蘿蔔片的鍋中放進一把白米飯,當時不斷追問,他才小聲告訴我,除了放白米飯,鍋底還加了一些米糠,這就是煮蘿蔔的秘訣。

每款蘿蔔都各有風情,香氣或纖維感也不同。 圖/徐仲提供

分享

「有人會放洗米水,我則用米飯和米糠,這樣可以中和蘿蔔的澀味,讓蘿蔔吃起來比較滑潤。」他得意說著,表示這是老師傅傳下來的秘訣,同時還要用刀修飾蘿蔔切片的邊緣,盡量處理成圓角,避免烹煮時碰撞造成蘿蔔邊緣軟爛。

「蘿蔔有澀味?蘿蔔內的單寧、草酸或植酸的含量應該不高吧?」我當下滿臉疑惑,查了資料後,才發發現所謂的澀味,可能是蘿蔔內硫化物產生的雜味統稱。理論上這類硫化物屬水溶性,蘿蔔剁塊切片燙煮後就會流失,但關東煮的蘿蔔切片較厚實,雜味不易排出,因此利用高澱粉溶液內的大量膠體粒子吸附雜味,減少所謂的辛澀感,至於高澱粉溶液,也就是洗米水、米糠、麵粉或是米飯。

另一次在法式餐廳吃沙拉時,盤中出現很棒的水煮白蘿蔔,口感硬爽又飽含汁液,我問廚師如何調理,他告訴我訣竅就是品種和低溫烹煮,品種要選名為「白娘」的梅花類蘿蔔,體型圓胖組織紮實,先以60℃預煮三十分鐘,然後再加熱到100℃,就能有很脆爽的口感。

當我舉出這兩個例子,靜靜看著攤子老闆,希望導引出一些「秘訣」。

「蘿蔔別切太大塊,小塊一些,增加受熱表面積,煮到差不多時就撈起……,這應該不算訣竅,這是常識,需要搞這麼複雜嗎?」老闆一臉木然,小聲交代著

徐仲/蘆筍

2015-04-30 02:00:52 聯合報 徐仲/食材達人

小蘆筍的口感特別鮮嫩。 圖/徐仲提供

分享

走在溫室中,身旁是數排搖曳的蘆筍枝葉,剪下一根冒出土的蘆筍,以袖口擦拭蘆筍尖端,吃一口細細咀嚼,感覺那豐厚的蘆筍味。

每年4月開始,蘆筍正鮮美,我若是恰好經過南投或台南,總會找農友拿些綠蘆筍,如果到雲林或屏東,則會拿些白蘆筍。生產的地域不同,但其實不管是哪款蘆筍品種,只要照到陽光就會變成綠蘆筍,埋在土中或遮蔽陽光,就會讓蘆筍色澤偏白。然而市面常見的品種有白蘆筍台南選一號、綠蘆筍台南選三號、綠蘆筍台南四號,對此我曾經感到不解,既然色澤的差異和品種無關,為何要特別培育以白蘆筍為名的品種?

有回我問農業專家,他表示栽種白蘆筍的農友大多將土壤堆高,覆蓋蘆筍以隔絕陽光,因此需要培育一款對陽光的敏感度較低且能適應被土壤重壓的品種。他說得有理,但餐飲人評比白蘆筍時,通常是以「嫩度」做標準。

以我的經驗,台灣蘆筍在嫩度上很難和歐洲白蘆筍競爭,或許是台灣春夏溫度較高,容易讓蘆筍細胞壁急速增厚,木質化程度較高,因此離軟嫩有些距離,經常需要削皮。曾有農民告訴我,想要吃軟嫩的白蘆筍,唯有在3月底氣溫尚低時,或許能有運氣吃到,可遇不可求。

既然無法比拚「嫩度」,那就強調新鮮的甘甜風味,這是進口白蘆筍無法相比的地方。不論清蒸或水煮,只要選擇莖幹較粗,整體色澤白皙,尾端不要有紅或紫色等老化象徵,鮮度足夠自然美味。

若是挑選綠蘆筍,我偏好細小幼莖的規格,並非粗壯的綠蘆筍不美味,只是在論斤秤兩主導的消費市場,細小的綠蘆筍較難找到,唯有到農田拜訪時才能偶遇,我總覺得這類小蘆筍的口感特別鮮嫩。除此之外,蘆筍田還能找到蘆筍花,這是指綠蘆筍未經採收而繼續生長後,筍尖處所長出的梢尖部分。諸如這些規格外的品項,往往是走訪農田最好的禮物。

我推薦的蘆筍

九九峰有機農場負責人邱順南:0937-756-066

 

 

徐仲/金柑

2015-02-12 03:08:39 聯合報 徐仲(食材達人)

蘭陽平原多雨低溫,每年12月到隔年2月是金柑產季。 圖/徐仲提供

分享

「這柑皮的脆度很妙,帶著些許花蜜感,還有柑橘本身該有的甜酸味。」我左手拿著咬一口的金柑,外型如不倒翁,這是稱為長壽金柑的新品種,右手則是另一款渾圓的寧波金柑,帶有甜韻,酸味微細淡雅,這兩款金柑都適合生食,而常見的橢圓形長實金柑,因為汁酸籽多甜味弱,反而較適合加工。

這幾年談起金柑,除了糖漬加工外,也開始興起鮮食風潮。或許是金柑產量大,卻無法以機械採收,在人力成本高昂的今天,農友乾脆走觀光農園路線,用鮮食招攬遊客。也或許是東南亞和中國的進口金柑蜜餞影響了市場,為了有競爭力,農友乾脆走鮮食路線,因為中國尚未開放新鮮金柑進口,台灣的金柑還有競爭力。然而不久之前,我在超市看到日本九州的新鮮金柑,外觀亮麗,據說十分甜美。

「日本的金柑固然不差,但咱宜蘭的金柑別有味道,無法被取代啦!」農友告訴我,蘭陽平原三面環山東臨太平洋,多雨且東北季風帶來低溫,每年12月到隔年2月都是金柑產季。理論上金柑一年開花三至四期,因為低溫和雨水,較優的品質大多產於第三期,也就是1月中到2月底。

農友的介紹充滿傲氣,然而眼前結實累累的柑樹後,卻是好幾畝已休耕的水田,想起連高品質的稻米,都面臨被休耕的命運,我突然對於宜蘭金柑的競爭力感到緊張,未來中國或東南亞的鮮金柑真的不會進口嗎?如果這些有價格優勢的金柑進口,宜蘭金柑要如何面對?目前的品種已有鮮食和加工的區分,但我們是否能培育出更多有特色的品種?

「不論鮮食或加工用,兩者的品種和分級都要再精進。」某位經營金棗產業的朋友告訴我,鮮食的稱為金柑,加工的稱為金棗,這樣的名詞在當地已經有了共識。接著的分級除了依著果粒大小、成熟度等,還要根據品種特性找出最有競爭力的加工法。

「怎樣的成熟度或品種適合做金棗果醬?加麥芽糖熬金棗膏?塞糯米糖漬當甜點?」他表示目前的加工品只強調宜蘭金棗,但這樣遠遠不夠,還要更深入更細緻,尤其在東南亞和中國的「金棗」已經充斥市場時,更需做出差異性。

他在我離開宜蘭前說,金棗是有糖味的水果,也就是宜蘭人的糖果,因此身為業者的社會責任,就是要讓宜蘭人可以驕傲的「吃甜」。

我推薦的金柑:

宜蘭縣蘭陽金柑生產合作社

林庭材:0933-985-586

 

徐仲/炒飯

2015-02-26 02:02:41 聯合報 徐仲,食材達人

最好吃的蛋炒飯,就是自己堅持的那一種。 圖/徐仲提供

分享

下午時分,廚房空蕩而悶熱,主廚正忙著準備晚餐,我提著一盒雞蛋,問他冰箱中還有沒有隔夜飯,我想吃盤蛋炒飯。

「怎麼突然想吃炒飯?」他抬頭問著,我避而不答,拿起手上的雞蛋,告訴他這批雞蛋不簡單,雞隻的雜糧飼料都是以自然農法生產,且產地都在台灣,相對於一些在飼料添加魚粉或基改黃豆的雞蛋,味道淡雅多了。

「哪個品牌?是水洗蛋?」他拿起一粒觀看,以往在衛生安全的考量下,水洗蛋總是優先選擇,畢竟通過機器清洗和挑選的雞蛋,大小均一外表潔亮,然而這幾年關於雞蛋的選項越來越多,開始有小農場講求幼齡母雞的初卵蛋、強調不同蛋殼色澤的品牌、如烏骨雞蛋等雞隻品種差異的蛋品、標註人道養殖精神的雞蛋……。

「沒有品牌,算是農家特產,不過風味絕佳。」我聳肩表示,近幾年對於雞蛋,我特別在意雞隻的飼料,因為那攸關著「味道」。昨天請農友宅配一批,拿到手後不知該怎麼吃,於是就散步過來。至於為何指名蛋炒飯?我的語氣頓了頓,詢問他還記不記得「國宴與家宴」的內容,這是王宣一女士的著作。他的臉色頓時黯然,我們兩人都曾經受邀到她家,吃著她精心烹調的家常菜。

「這幾天重新翻讀宣一姊的這本書,其中一篇提到蛋炒飯,她在文章中表示,最好吃的蛋炒飯,就是自己堅持的那一種,但去她家數次,吃了許多拿手菜,就是沒吃過她炒的蛋炒飯。」我輕聲說著,以往拿到趣味食材,有時會拿給宣一姊,假研究之名,吃一餐她的好手藝,但這次拿到雞蛋後,再也沒辦法……。

因為所以,沒特別原因,想著宣一姊,想著文章內容,此時此刻,我就想吃盤蛋炒飯。我告訴朋友,我的蛋炒飯版本要用豬油,大火快速熱鍋,因蛋白凝固溫度約63℃,蛋黃凝固溫度約67℃,當雞蛋六分熟,將凝未凝時,倒入隔夜冷飯,然後快速翻炒,火勢要大,炒速要快,才能讓金黃蛋色鑲在粒粒白飯,這才是標準的「金鑲銀」

朋友看我一眼,表示他的版本不一樣,蛋炒飯應該先炒飯再炒蛋,這樣飯香才夠,雞蛋炒前別打散,蛋白蛋黃才能分開散落,在鍋中凝結成塊,這樣雖非金鑲銀,卻別有口感。

「用蛋炒飯弔念宣一姊是你的提議,但拿鍋鏟的人是我,煮我堅持的蛋炒飯,才是我弔念她的方式。」他說著,轉身走進廚房,揮手拭拭臉頰。

謹以此文,紀念飲食作家王宣一女士。

 

 

徐仲/米粉課

2015-03-12 01:32:57 聯合報 徐仲(食材達人)

炊粉或水粉的差異是指米粉煮熟時,採用水煮或蒸煮。新竹大多是炊粉,埔里或彰化一帶多是水粉。 本報資料照片

分享

「要怎麼介紹米粉呢?」

我畫下米粉的製程圖,表示稻米收成後,必須儲放一陣子,直到色澤略變,才磨碎加水揉成粿團,加熱煮熟後,壓輾擠成條狀,接著再以蒸炊或水煮二次加熱,最後放在戶外風吹日曬,直到乾燥後,才是常見的米粉。

「聽課的對象是大學生?能不能再多些精采性?總之你的介紹法太平淡了,學生應該會睡一片。」朋友的手指輕敲桌面,毫不留情出言糾正。

於是我決定換個角度,將米粉定義為美食界的高智慧產物。

先由選米談起,在常見的三大米種譬如粳米、糯米和秈米中,製米粉時獨鍾秈米,尤其這幾年獨鍾產於雲林或嘉義產的台中秈17號或台中在來1號,因為這兩款秈米的直鏈澱粉含量較高,當直鏈澱粉愈多,胚乳細胞排列愈密,磨成粉狀後,米穀粉的硬度值也相對較高,製成米粉除了口感較扎實,也較耐煮。

挑了米後要陳放,放置時間不是重點,短可以三個月,長則半年以上,重點在於儲放場所的溫濕度控制,直到新米中的油脂水解為脂肪酸,進而和澱粉產生複合物,增加吸水性和黏性,就可以算是陳米。

拿到米後,每家米粉場的製法都不同,譬如磨米方式,台灣常見的有濕磨法或乾磨法,乾磨的米色較深,目前我僅知道雲林的源順食品採用乾磨法,其餘多數廠家都用濕磨法。

另一個常見的差異是炊粉或水粉,意指米粉煮熟時,是採用水煮或蒸煮。新竹大多是炊粉,埔里或彰化一帶多是水粉。

至於現在常見的「非純米米粉」,我歪著頭想一想,那已經是科技產品了,因為玉米澱粉並非將整粒玉米磨成粉,而是以化學藥劑處理玉米粒,再經過一系列工序,才能得到玉米澱粉。要調出非純米米粉,要對澱粉結構有深度了解,才能找出適當的添加比例,如果玉米澱粉的添加比例較高,還要找出相對應的黏著劑,才能讓不同的澱粉融合。除此之外,經常參混米粉的還有馬鈴薯澱粉、麵粉等,這些添加品的功用,除了降低成本,也為了強化米粉的彈性口感。

「確實是精采,但……,或許多點綜藝性或故事性?算了,等你習慣幫學生蓋棉被、墊枕頭後,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朋友一臉愁苦下評論。

●我推薦的米粉

永盛米粉:新竹市北區延平路一段317巷3弄17號,03-522-2864

徐仲/金棗果醬

2015-03-19 01:30:57 聯合報 徐仲(食材達人)

追求極致風味的混合果醬,差異關鍵在品種選擇及混合比例。 圖/徐仲提供

分享

多數人熬果醬都是採用單一品種,此時此刻,我的手上恰有兩款金柑,分別是葫蘆狀的長壽金柑和橢圓的長實金柑,兩者滋味都不同,讓我想試試混合果醬的滋味!因為有一年我到義大利旅行,在維洛納(Verona)吃到一款很棒的蘋果果醬,香氣酸甜均平衡,農友表示祕訣就在於混合了三款不同品種的蘋果。

談起混合果醬有兩種意涵,如果是食品廠,通常是為了降低量化成本,如果是玩家少量製作,通常是追求極致的風味,差異的關鍵就在品種選擇及混合比例。因此要做混合果醬前,先要有品種的相關資料,於是我來到某大學的食品科學系,請教授幫我檢測兩款品種的果膠、果糖和酸度。

理論上柑類的果膠含量都很充足,且大多存於果皮中,然而我還是想測一下,因為果實在不同成熟度時,果膠含量都不同。當果膠充足,適量的糖和酸就能凝膠,假使這款水果的果膠在0.75%以下,就難以形成凝膠,所以過生或過熟的柑類都不適合做果醬,最好約在八分熟。

只要果膠到標,再給予足夠的酸和糖,果膠分子間就能形成氫鍵而結成凝膠構造,也就能做果醬,然而酸和糖通常都要外加,因為酸度要到達PH2.8-3.5,糖則需含量62-68%,本就不指望水果本身含量能達標。

「我想重點不在凝膠機制,而在於果醬的風味,通常加酸會選檸檬汁,但若是以金柑釀醋,再用這款醋來凝膠,風味上是否會不同?至於添加的糖,不知道要選黑糖、二砂糖、白砂糖、冰糖、果糖或麥芽糖?這兩個變數再搭配起不同金柑品種和比例,會產生怎樣的結果?」我提出這個觀點。

「做果醬很簡單啊,怎麼被你想得這樣複雜?當簡單的事情被複雜化,果然就是災難!」教授搖搖頭,表示測量果膠、果糖和酸度並不難,但既然我有做實驗的心,那請照規矩來,先交出一個實驗計畫,講清楚實驗的近期或遠期目標,標示操作流程……。

「測個果膠要我寫實驗計畫?通常是我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將災難帶給別人,事情不該變成這樣子啊!」我哀號著。

 

徐仲/白斬雞

2015-07-30 02:13:03 聯合報 徐仲(食材達人)

台菜中的白斬雞,在台灣已經發展多年,每個家庭都有一套說法。 本報資料照片

分享

「什麼是台灣式的白斬雞?」

朋友透過視訊問我,自從她遠嫁義大利後,經常以台灣菜介紹台灣,昨天她煮了白斬雞,介紹時提起台灣的客家飲食文化,以全雞待客時,雞的頭尾腳翅通常不吃,所謂席上四點金,頭尾腳翅不容侵,說得正愉快,一位曾在中國工作過的賓客困惑提問,他在上海吃過這道菜,菜名叫做三黃雞,兩者相似度頗高啊?

在網路資訊發達的時代,賓客紛紛低頭滑手機找答案,發現三黃雞有提出雞隻品種和煮法特性,但台灣白斬雞卻沒有明確定義,讓她只能搬出絕招,舉杯喊開動,將爭議扼殺在刀叉間。

「台式白斬雞的定義?你問我,我問誰啊!」我在電腦這頭攤著手,愈是簡單家常的菜肴,愈是難以定義,因為每個家庭都有一套說法。然而換個角度,如果定義不為了強制規範,僅是選取最大公約數,凝聚大眾對菜餚的「共識」,或許是件有意義的事情。至少此時此刻,對我頗有意義,因為在有視訊的年代,朋友正透過鏡頭瞪看我。

「台式白斬雞應該討論4個要點,分別為雞隻本身、烹煮方式、沾醬差異、飲食文化。」我開始嘗試歸納,首先要搞清楚雞隻規範,一如三黃雞會提起黃羽、黃喙、黃腳,台式白斬雞應該用哪款雞隻品種,是土雞、仿土雞或肉雞?雞齡要多大?體重要幾斤?應該公雞或母雞?雞隻的飼料是否有規定,譬如吃玉米的玉米雞?

搞定雞肉後,接著說清楚烹煮方式。有人煮時打開鍋蓋,有人堅持蓋鍋悶煮,有人喜歡泡冰水,有人堅持用冰箱降溫,有人喜歡切開後略帶血色,有人認為恰恰斷生才是好,習慣和偏方五花八門,但我認為應該用科學論述整理,將所謂的美味形容轉為清楚數據,以蛋白質變性或熱傳導解釋緣由,畢竟廚事包含了物理和化學,唯有科學才能超越偏方達成共識。

雞端上桌,沾食的醬汁也是特色,譬如閩南人喜歡沾蒜頭醬油;有些客家人用金桔醬;有些客家人以米酒、鹽或九層塔調味,不同醬味代表了不同文化,這點必須強調,畢竟白斬雞源自於中國,在「隨園食單」中便曾記載,然而這道菜在台灣已經發展多年,吃食的習慣和方式早有了台灣味,怎能不透過文化做好區隔?

「把以上4點調查好,台式白斬雞的定義就差不多,剩下就等待有緣人來操煩這一切……。」我看著視訊中的朋友,突然覺得她的眼神,似乎有點詭異,在她要求我做白斬雞的調查前,我決定先拔掉電腦的電源。

 

徐仲/天貝

2015-08-12 23:32:59 聯合報 徐仲(食材達人)

天貝切片後,白色的菌絲包含著去皮黃豆,有如牛軋糖般,聞起來有淡淡乳清香。 圖/徐仲提供

分享

「你想認識天貝(tempeh)?我沒吃過,因為這是靠近爪哇群島那邊的主食,離我的家鄉很遠。」

來自印尼的朋友笑著回答,他表示印尼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共有上萬個島嶼,他愛莫能助。對此我聳聳肩,看來只好靠自己了。台灣的飲食文化本就多元,近幾年受到新移民影響,不少東南亞的滋味悄悄進到市場。有回網友提起「天貝」,我稍微查詢,發現這是最近流行於日本和歐洲素食界的食物,主要由黃豆接種根黴菌的發酵品,且含有素食者容易缺乏的維他命B12,被認為是取代素肉的選擇之一。

因緣際會下,恰有時間到台中大里區拜訪天貝王有限公司。這間公司由剛畢業的蘇信仁和王律凱先生所創立,其中蘇信仁的母親是印尼人,在先天語言優勢下,不僅能瞭解天貝的各種傳統製法,且能自印尼購買根霉菌。

「我們不喜歡一昧復刻傳統,畢竟現在是個機械化的時代。」王律凱表示傳統製法中,必須以手工去除黃豆外皮,然而他們只有兩人,這樣做實在太費工,於是跑了許多家設備商後,他們研發出一台黃豆去皮機。

看到他們推出機器,一邊操作示範,一邊分享天貝的製程。將黃豆去了外皮後,需再浸水一天,讓豆子發酸,也就是PH值降低,接著再烹煮讓大豆蛋白變性,以風吹乾,最後放入根黴菌,經過3天時間發菌,便可以得到天貝。

「傳統作法讓豆子在天然環境發菌,但我們利用恆溫機進行發菌,才能讓品質穩定。傳統天貝以香蕉葉包裝,我們則以通氣材質包裹,減少雜菌感染。」蘇信仁舉例說明突破傳統的作法,同時拿出做好的天貝,那是一整片外型頗漂亮的白潔塊狀物。切片之後,白色的菌絲包含著去皮黃豆,有如牛軋糖般,聞起來有淡淡乳清香,印象相當不錯。

此時蘇信仁的母親招呼我到餐桌,看著苦瓜鹹蛋、醬爆青椒、炸天貝丸子等天貝製品,原來天貝本身風味不突出,但加熱後的口感帶著微脆和彈性,適合煎烤炒炸,烹煮方式非常多元。

「看來要找機會再深入了解,搞不好幾年之後,天貝也會在創意加持下,成為新一代的台灣菜哩!」我這麼想著,近期研究台灣菜肴,真是不能少了東南亞新移民的飲食文化啊!

●我推薦的天貝

天貝王有限公司:台中市大里區自立路67號,04-2275-1267

 

徐仲/社區支持烘焙

2015-08-27 01:45:22 聯合報 徐仲(食材達人)

Thomas Chien法式餐廳的簡天才師傅,以大樹的玉荷包做成鳳梨紅茶荔枝冰淇淋。 圖/簡天才提供

分享

前兩天認識幾位美國友人,他們是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和社區支持烘焙(Community Supported Bakery,CSB)的擁護者。社區支持農業的概念是流行於1960年代德國、瑞士和日本的活動,主要關心食物安全和農業土地都市化的問題,號召消費者以社區力量支持地區農業,但什麼是社區支持烘焙?

「簡單的說…就是用在地農業產品進行烘焙工作的社區聯盟。」Don Guerra這麼解釋,身為社區支持烘焙的支持者,他的烘焙房就在自家車庫,多數工作都是自己動手,然而遇到烘焙上的問題時,卻不知該找誰協助,尤其採用在地小農的產品,必須面對許多農產品質「非制式規格」的挑戰,這時就需要志同道合的烘焙人一起想辦法解決。

「我相信分享愈多,收穫愈大。」Don Guerra表示當技術者不藏私,用一種共好的精神分享,不僅對社區型的烘焙業有正向力量,還能加強支持在地農業的力量。他認為以往社區支持農業講究由產地到餐桌,直接面對消費者,但生產者依舊面對繁瑣的包裝、物流、行銷,假使店家直接購買,將會協助生產者省下許多力氣。

他表示透過社區支持烘焙的概念,可以讓生產者種植作物品種時更符合烘焙者需求,除此之外,還希望有社區支持啤酒店、社區支持餐館等行業,共同組成聯盟,建構起支持社區農業的網路體系。

台灣關於社區支持農業的發展還在起步中,但對在地小農的支持,已經由家庭消費者擴展到餐飲界,甚至有廚師開始以「產業」思維,直接協助生產者。譬如前些日子,我到高雄找Thomas Chien法式餐廳的簡天才師傅閒聊,他請我吃一份玉荷包荔枝冰淇淋,我品嘗著荔枝的淡雅香氣,詢問此荔枝原料是哪個進口品牌,畢竟台灣玉荷包的產期早已結束。

「這是大樹區產的玉荷苞,我請農會協助剝殼後冷凍,以後我的餐廳就用台灣貨。」他微笑說著,法國在法屬留尼旺島(La Reunion)產有荔枝,加工為冷凍果泥後出口到世界各地。以往他都採用法國品牌,有天想起台灣本就盛產玉荷苞,每次產期太集中一下湧入市場容易造成低價銷售,為何不模仿法國做成冷凍品?

於是他找上農會,今年測試冷凍荔枝的成品,發現滋味極鮮極美。

「明年我會邀請有需要的餐飲朋友一起購買,或許能解決荔枝的問題。」他當時這麼說著,而我將這段故事,分享給幾位來自美國的朋友,這是台灣對於在地農業的支持方式。

 

 

徐仲/黑糖

2015-09-24 01:27:55 聯合報 文/徐仲

甲仙五里埔手工黑糖。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 黃仕揚/攝影

分享

「黑糖真的沒問題,不用恐慌害怕!」

聽到香港市場將台灣黑糖下架,心中感到難過,黑糖確實被檢出含有丙烯醯胺,但前些日子經由專家學者的會議,黑糖的攝取建議量比照洋芋片訂在1000μg/kg,既然已有規範,其實沒必要無故恐慌,畢竟這種代代相傳無數年的美好滋味,怎能草率被認定為有害食品?

「台灣本就產糖,由很多傳統飲食看來,我們應該是對甜味有深度認知的民族,是否能由蔗糖系列找出黑糖的替代品?」朋友困惑提問,然而我認為無論冰糖、特砂、二砂、紅糖等,每種糖都有其獨特的甜甘味,風味很難被取代,因為不同食物要搭配不同的糖。譬如清淡的白木耳通常用冰糖帶味。若是煮紅豆湯,則可以選擇二砂,甜韻才不會被豆味帶走。假使味道較重的桂圓,就可以採用黑糖,兩種風味恰能相輔相成。

糖味如此精彩豐富,因為純度不同。所有的蔗糖系列原料都是甘蔗,將甘蔗榨汁後,馬上以火熬煮,濃縮結晶後就是黑糖。這種做法並沒將糖純化,讓黑糖的滋味差異頗大,透過味道可以表現甘蔗產地、甘蔗品質、甘蔗產季或煮糖人的經驗。這類黑糖的製作者大多屬於家庭式,甘蔗也多半自己種,也就是俗稱的「小農手工黑糖」,另一種量販型的黑糖,則是以工廠量化思維製作,同樣將甘蔗榨汁,但透過熬煮時的溫度控制,將甘蔗汁分別做成液態的糖蜜和固態的二級砂糖(二砂)。將糖蜜加回砂糖,就成了市售的黑糖。因此市售的黑糖包裝上,成分會寫著糖蜜和砂糖,但我曾採訪過一位製糖業者,他說這類回鍋黑糖,過往都稱為紅糖,只是在這個名稱定義自由化的時代,少有人認真分別。

若是將二級砂糖繼續脫色漂白,就成了特級白砂糖,若將砂糖繼續研磨稱為細砂糖、極細的砂糖加入少許澱粉稱為糖粉,砂糖磨粉加水加壓烤乾是方糖,而當砂糖繼續純化結晶就成了冰糖。

不同的名稱,代表著往往是不同風味,也代表著不同的菜餚搭配,我一直認為這種對甜味的辨別挑剔,是屬於產糖地應有的自信自傲,怎能被輕易否定?

我推薦的糖品黑糖

◎黑糖 甲仙五里埔黑糖 生產者:鄧素琴,電話:0932898226

◎蔗糖 土生土長柴燒手工蔗糖:台北市金山南路一段81-4號(近捷運東門站),電話:02-2356-4650

◎方糖 維生食品工廠:基隆市中正路402號,電話:02-2462-1714

◎冰糖 達益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新北市三重區中正北路345號,電話02-2971-9100

 
 

徐仲/陳年醋

2015-10-01 01:39:39 聯合報 徐仲(食材達人)

醋入料理可增添風味。 本報資料照片

分享

「你說過很安全的工研醋,現在出包了。」朋友傳來簡訊,簡單幾個字卻充滿了幽怨氣息,但我也只能聳肩苦笑,這次工研醋的代工廠將過期品回收後,竟然混以新品再出售,新聞一出讓大家傻眼,雖然醋品本就可以陳年存放,但國家法令已有明確規定時,這次事件就必需定調為違法事件,也可以看成廣義的食安問題。

透過這次事件,我們或許可以參考其他國家如何針對陳年食品設計法規,因為許多食品本就可以陳年存放,譬如蘿蔔乾、醋飲、酒飲等,針對這些能被歲月加值的美味,規範保存期限標示時要更有彈性

「陳年食物是個好生意,因為時間的價值無可比擬啊!」我想起當年旅居義大利時,陳年的巴薩米克醋可是精品級的美味,存放時間至少要十年以上,若是質疑醋放過三年後是否會過期,應該會成為國際笑談吧!

為何醋品可以久存不壞?因為醋品內含有醋酸,醋酸內含有親脂性分子可以滲入微生物的細胞膜,同時會在細胞中解離增加酸性,讓多數微生物無法生存。因此只要0.1%未解離的醋酸就可以抑制大部分細菌,當含量超過0.3%時就能抑制大多數黴菌。當這些微生物被抑制,醋品當然可以久存不壞,除此之外,透過時間催化,醋內的醋酸還會和多種化合物產生變化,讓香氣更加迷人,所以陳年醋品的風味比新醋更佳,價值感也較高。

當我提出這些觀點時,身旁友人疑惑提問,他記得有次喝到過期的蘋果醋,那味道真的不對勁啊。

「你講的是調理醋,那是另外一回事。」我趕緊澄清,坊間有些醋品為了風味,以釀造食醋為原料再添加各種配料,譬如糖、鹽、食用油脂、蔬菜、果實及果汁等,有些甚至外加香料、甜味劑、焦糖色素等,這樣的醋品當然不同於單純的醋品,確實需要考慮保存期限。譬如工研醋的烏醋就是一款添加蔬菜、糖、鹽等的調理醋,如果開蓋後沒妥善保存,因內含糖類,所以有腐壞的可能性。

由此看來,有些醋品可以隨著歲月加值,有些醋品必須考慮保存期限,是否能透過標示讓消費者搞清楚?

 
 

徐仲/菱角

2015-10-22 02:16:08 聯合報 徐仲(食材達人)

每年5月到11月是台灣的菱角產季。 圖─徐仲提供

分享

「喔,用菱角取代花生做糯米腸?我沒看過這種作法哩!」我走進廚房,鼻中飄來一股很淡雅的米香,劉媽媽正照顧著爐上的一大鍋糯米腸。今天是官田的菱角節,來到此地當然要拜訪這位廚藝高手。

「做糯米腸實在太費工了,除了要花費數小時清洗豬腸,還要透過熟識的農民協助,才能挑到最適合的菱角。」她揮汗笑著解釋,煮糯米腸的菱角最好採用「吊」在水中的等級。

「吊在水中的等級?」我感到疑惑,接著恍然醒悟,想起拜訪菱角田時,農民會將剛採收的菱角放到水中進行等級分類。若是菱角尚未成熟,果仁較輕,菱角會浮在水面,這類菱角口感和香氣均不足,通常不會販售。若是菱角已經成熟,較重的果仁會讓菱角下沉,這樣的菱角不僅口感桑甜,且有著漂亮的香韻。

除了上浮和下沉兩個等級,還有個中間地帶的等級,那就是熟度約八或九分的菱角,這類菱角既不下沉也不上浮,呈現「吊」在水中的狀態,若是沒特別請農民注意,通常也不販售。

「糯米腸要煮好一陣子,所以塞入的菱角要慎選,這種「吊」在水中的等級適合久煮,恰能搭配糯米腸的口感。」劉媽媽這麼說著,我完全同意,因為她做的菱角糯米腸真是好吃。況且每年也只有這個時節,我才會痛快地享受菱角。畢竟在非產季時,買來的菱角很可能是進口貨或冷凍品,味道無法和新鮮貨相比。

每年5月到11月都是台灣的菱角產季,產地分佈在高雄左營到嘉義鹿草。通常5月到8月產著四角菱,這是農友自中國或越南引進的品種,外殼呈現四個突角,9月到11月則是二角菱,外殼鮮紅,兩頭各有一個銳角。我個人獨愛二角菱,口感特佳且香氣淡雅。尤其到了寒露左右,東北季風吹起,日夜溫差開始變大,這個期間的菱角最為美味。

劉媽媽解釋菱角共有4個花期,當東北季風吹起時,通常是官田菱角的第三期花,這時菱角的銳角非常細尖,肉質飽實彈性非常好吃。她喜歡用蒸煮方式處理,這樣才能吃到原味,若是吃重鹹的人才沾些鹽巴。我提出有些人喜歡用鹽水煮菱角,也有人喜歡沾蒜頭醬油,哪種吃法比較好?

「其實不管怎麼吃,季節對了,菱角都好吃啦!」她聳肩表示,趁這個機會到官田走走,除了她做的菱角糯米腸,市場中還有許多美味,譬如水煮菱角、炸菱角酥、菱角粽、菱角粿等,這種季節限定,若是錯過就太可惜了。

我推薦的菱角 官田農會推廣股電話:06-579-1221

徐仲/一碗白飯

前一陣子四處下鄉看稻田,吹著風,看著稻浪,我和農友走在田邊小徑上,感覺十分良好。我們談起近幾年台灣稻米過剩的問題,農友要我在媒體上多多鼓勵大家吃台灣米飯,對此我當然義不容辭,然而話題一轉,我提到在餐館中很少能吃到美味的白米飯,這點十分可惜。「在台灣似乎很少有餐廳認真煮白米飯哩!」我困惑感嘆,想起前些日子到日本旅遊,曾經到訪某間米飯專賣店,那以土鍋煮出的白飯真是好吃,若是台灣餐廳的白米飯都美味可口,相信不需費太大的力氣也能推廣本土米飯。「用土鍋煮飯?台灣沒有這樣的習慣啦!」農友笑著回答,他表示自己採用日本產的電子鍋煮飯,效果非常好。我聳肩笑了笑,關於電子鍋和土鍋在煮飯時的爭議,日本已經有太多媒體討論過,但就我的觀點,重點不在於鍋具本身,而在於選此鍋具的理由,究竟想追求怎麼樣的米飯口感?不同鍋具的材質或形狀都和熱能傳遞有關,最終會反應在米飯口感上,既然要談米飯口感,煮飯就不僅僅是選鍋具或將米煮熟,而是將煮米的每個關鍵步驟細緻分析,找出影響口感的變因。譬如水溫和浸米時間長短,攸關著米粒糊化是否均一;譬如碾米時間和添加水量的多寡,這攸關米飯的軟硬度;譬如煮飯時能不能讓溫度維持在98℃約20分鐘,讓澱粉由β化轉為α化,漸溶解成膠體狀,才能讓飯粒香甜可口;譬如燜飯時,能否保持如前一階段的高溫,若是打開鍋蓋讓溫度降低,就會影響水氣,導致米飯口感改變;譬如開鍋後有沒有將米飯充分拌動,才能散掉多餘的水氣。「這些小秘訣都會影響米飯口感,但又有多少餐廳注意呢?」我提出疑問,同時也認為要求餐廳前,農友若能提供更多數字和訊息,譬如稻米的品種、食味值、蛋白質、酸鹼值和含水率等,應該能讓願意好好煮飯的人有所依歸。「聽起來不錯,做起來也不難,但市面上為何沒餐廳做?」農友反問我,對此我也不知道,但就我所知,確實有幾間餐廳開始注意米飯,至於是否能煮到完美境界,那應該是另外一件事情了。用土鍋或釜鍋煮飯的餐廳老乾杯:台北市信義區松壽路9號新光三越A9館8樓La Cave Aburi: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216巷32弄10號樂埔町:台北市杭州南路二段67號身土不二綠食廚坊:台中市南屯區干城街116巷1弄15號

 

每一粒茶油果中,約有6到8粒茶籽。
圖/徐仲提供

「現在是茶油的產季,要買一瓶剛剛榨出的台灣茶油?」店家問著。我則半開玩笑反問,什麼是台灣茶油?究竟是指茶籽產於台灣?或是在台灣壓製的苦茶油?

「茶籽產於台灣,榨製的地點也在台灣!」他回答得理直氣壯,同時拿出一個玻璃罐,裏頭裝了數粒茶籽,表示這是原住民摘來的小果種茶籽。

我喜歡這個回答,相對於數年前,多數商家只強調油品的純度,現在總算注意產地和品種的差異,開始強調在地性。然而有些食材的原物料,台灣的產量不高,使用量卻很大。譬如台灣茶籽,多數都仰賴中國進口,曾有油商告訴我,市面上九成以上的茶油都採用進口茶籽,也就是中國茶籽所產的茶油,才是多數人認知的台灣茶油味。既然如此,我們是否可以採用進口茶籽,但細緻探討製油技術,譬如烘焙茶籽的時間和溫度,還有榨油的溫度等,定義出茶油的分級滋味,再推廣相對應的飲食文化,建立無可取代的台灣茶油文化?

昨天下午嘴饞了,到熟識的小店喝碗排骨湯,店主的小姪女坐在鄰桌吃員工餐,桌上是連鎖漢堡店的鱈魚堡和可樂,當她打開漢堡的包裝袋時,突然轉身自冰箱拿出一盒醃漬胡蘿蔔絲,接著將滿滿的胡蘿蔔絲夾進漢堡中。

「我嬸嬸是山東人,她做的漬胡蘿蔔搭上鱈魚堡好吃極了!」她看到我愣住的臉,笑著解釋這個加菜理由。

這輩子第一次看到這種漢堡吃法,還沒回過神,小女孩就將胡蘿蔔泡菜夾進我碗裡,要我嘗嘗好手藝。我咬一口,切成絲的胡蘿蔔爽脆,嘴中滋味酸甜,帶著一些蒜頭提香,真是好吃。

感受著嘴中滋味,想起今年還沒去田裡看胡蘿蔔,畢竟季節到了啊!

每年1月到4月,只要開車經過彰化、雲林、嘉義、台南等地,都有可能看到精采的胡蘿蔔採收,以往田間總是紅橙一片,近幾年有了變化,胡蘿蔔開始出現黃色、白色、黑色、紫紅色的品種,然而吃來吃去,我還是偏愛紅橙的傳統胡蘿蔔。

想著想著,突然又嘴饞了,山東的漬法雖然不錯,但台灣泡菜的做法更合我胃,材料很簡單,高麗菜、胡蘿蔔、辣椒、蒜頭、糖、醋、鹽,簡單揉搓混合,些許微弱發酵,那漂亮的滋味硬是不得了。

要做出好滋味的胡蘿蔔泡菜,挑胡蘿蔔時要慎選,譬如「品種、大小、外觀」三原則。

市場上常見的有兩個品種,我喜歡挑甜度足的品種,來自日本的「旭陽」胡蘿蔔是個好選擇,這款品種又稱為「向陽」,縱切之後,剖面處的紅橙色澤很均勻。另外一款產量較大的稱為「彩玉」,也稱為「台一」胡蘿蔔,剖面處有一條明顯的黃白線條。

大小方面最好選擇重量在200~350公克之間,體型太小則風味不足,體型太太者往往有空心現象,這種碩大的胡蘿蔔通常是因太晚採收,導致胡蘿蔔的根部加速肥大,但葉子的光合作用無法滿足根部需求,讓胡蘿蔔的中心細胞薄弱,形成所謂的「空心」。也就是老化現象。

至於胡蘿蔔的外觀上,除非親手剛拔,否則別相信帶葉子的胡蘿蔔就是好貨,因為不去掉葉子,營養和水分就會透過葉子流失,也別選擇胡蘿蔔身與莖葉相連結處有綠色細芽者,那代表胡蘿蔔已經老化。

最後有一點必須呼籲,要突顯台灣泡菜的美好,唯有台式臭豆腐,絕非鱈魚堡。

 

我推薦的胡蘿蔔

農雲林東勢果菜生產合作社

電話:雲林斗南農會 沈承賦,05-5950535

屏東縣瑪家鄉–鳳梨


前些日子看到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復接受《商業周刊》的訪問,在問答中,李開復特別強調個人及企業最重要的價值觀──誠信。

但這篇由各個角度詮釋誠信的文章,給我的印象卻遠不如吳木泉所說的一句話:「我種的鳳梨外銷日本二十年,而且只賣給同一家公司;相對地,對方相信我的品質,也買了我的鳳梨二十年。中間所靠的,就是誠信。」
「誠信、誠信,誠實才會有信用。我每次改變了耕作方式、換了肥料或農藥,都會知會對方,甚至讓對方拿著樣品回日本化驗,所以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維持穩定的買賣關係。」

說真的,「誠信」這兩字從小聽到大,但由頭髮漸白的農人嘴中吐出,聽起來就是不一樣,有種非常真實、觸碰到內心的感動。
他的兒子吳堅銘帶著我到田地走一圈,南台灣的太陽很大,時節進入初夏,整片整片的鳳梨正逐漸成熟。一路閒聊,知道吳堅銘與老婆都是農業相關科系畢業,在農事上有著許多想法,除了協助父親讓鳳梨的品質更完美,最近也試著在家中田地開闢一片區域,以有機農法種植鳳梨,做出不一樣的區隔。

沿路的鳳梨田中,可以經由色澤、形狀或葉片的些許不同,分辨出號稱土鳳梨的開英種、台農11號(香水鳳梨)、台農13號(冬蜜鳳梨)、台農17號(金鑽鳳梨)、台農18號(桂花鳳梨)、台農20號(牛奶鳳梨)、台農21號(青龍鳳梨)等不同品種的鳳梨。

我倒是很好奇,為何要種這麼多的品種?吳堅銘露出潔白的牙齒笑著說:「我們家種的面積比較大,所以除了主要銷售的品種外,也會保留其他品種。而且,每個人喜歡的口味不同,總要替他們想想吧,比如開英種的土鳳梨,我爸就超喜歡。」
「現在新開發的鳳梨品種都沒有那種酸甘味啦,我們小時候,鳳梨的品種沒這樣多,只有開英種的土鳳梨,吃久了,就會喜歡上那種鳳梨應當有的酸味。」吳木泉看著我們拿回的鳳梨,興致勃勃地開講,並用右手指在左手臂上彈兩下「叭、叭」做示範。「聽見沒,這就是『肉聲』。

以前的人選鳳梨,要用手指在鳳梨肉面上敲出這種聲調,才叫好鳳梨。」
他隨即拿起一粒鳳梨,曲起手指便敲兩聲「咚、咚」,然後淘氣地張大眼睛看我:「聽聽看,其實這種『鼓聲』,才是好的鳳梨啦!這是因為以前的開英種鳳梨,多是拿去做加工食品,只有過熟的才會流到市面販賣,所以大家都以為打起來有肉聲的才是好吃的鳳梨啦!不過小弟我告訴你,不只選鳳梨要有技巧,切鳳梨也有技巧喔!」

吳木泉要我跟著他的牽手進到廚房,看怎樣切鳳梨。我想起有一年在嘉義民雄吃牛奶鳳梨時,農人要我握住葉柄,三刀兩刀把皮片掉,然後就這麼豪邁地大口啃鳳梨,汁水不斷湧入口中,酸與甜在齒與舌間交錯,那種整顆吃乾抹淨、不留半口的吃法,真的很棒,不知這兒又要變出什花樣?

吳大嬸拿起一粒小鳳梨:「這是有機種植的鳳梨,外形較小,所以切的時候呢,我建議用三刀去皮,然後切塊。」邊說邊將鳳梨頭尾各一刀,最後一刀順著外皮「溜」過去,整圈外皮便滑落下來,漂亮;接下來縱切八塊,恰好一口一個。

「嘗一口吧,我再多切幾個品種讓你吃。夏天時,吃鳳梨最開胃了,尤其是冰過的。他們父子每天六點多出門到鳳梨田,穿著兩層長袖,戴著手套,小心自己別被鳳梨葉割傷,也要小心地照顧鳳梨。太陽一大時,不只人會悶壞,鳳梨也會呀。所以你看看田中,有些品種葉子夠長的便綁成結來遮陽,葉子短的只好用布一粒粒幫它包裝。全身包得緊緊地在熱天工作,那有多累呀!所以我都會切些冰涼的鳳梨,下工時吃最好了。」

夏風吹過悶熱的南台灣,我看著「銘泉農場」門口的匾額「鳳梨世家」,回想著這幾年吃過的南投中寮、嘉義民雄、台南關廟、高雄大樹等地的鳳梨。雖然都各有特色,但在屏東瑪家鄉這個台灣南端的鳳梨農場所吃的,就是多了種味道,一種對於品質的「誠信」堅持,一種父子相傳、專精於各個品種鳳梨的味道。

銘泉農場
吳堅銘
電話:0926-006332
地址:屏東縣瑪家鄉佳義村114之6號

夏日時分,桌邊兩人,一串葡萄在手。我們閒聊吃果,有意無意間,撥皮嘗果的速度隨著葡萄減少而加快。

「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是葡萄的風土滋味?」我提出問題,朋友這些年來花許多心力研究葡萄,而我恰好在研究上遇到瓶頸。

以往探討食材時,我總習慣由品種開始,但這方式不適合於葡萄,因為多數農民都偏好巨峰葡萄,其他品種乏人問津,既然這樣,要談出台灣巨峰葡萄的差異性,可否由風土入手?

「除了巨峰之外,還是有很多零星的特殊品種,譬如無籽葡萄喜樂、蜜香、蜜紅、春風、義大利等,但大體而言,台灣消費市場就是偏愛巨峰,農民也沒辦法啊!」被詢問的專家雙手一攤,表示台灣的緯度和氣候本就不是葡萄的最佳產地,能有今天的成績已不容易,若是要透過風土找出台灣葡萄差異性,就要先談談葡萄產地為何大多集中在中部?

「在台灣的北中南東四區中,中部的平均雨量較少,因此特別適合葡萄。」他一語說出葡萄不適合濕氣過重的要點,隨即以巨峰葡萄為例,將產地劃分為濁水溪沖積平原、大甲溪河岸土質和高海拔山區等三塊。

甜度豐富,果粒略小,果色略淡的巨峰葡萄,大多產在濁水溪沖積平原,因為這裡的平均氣溫較高,同時此地的土質酸鹼偏於微鹼,土壤含鈣量高,排水不佳卻能留住施肥的養分,知名的大村葡萄就屬於此地。

果粒偏大,果色較深,酸甜平均的巨峰葡萄,大多產在大甲溪沿岸平原,這裡屬於丘陵地形,恰逢河流經過,平均氣溫較低。多是礫石和砂質,排水效果良好,土質酸鹼偏微酸,通常指台中新社、石岡、豐原或苗栗卓蘭等地,其中新社的白毛台是知名葡萄產地。

果粒碩大,果色深紫,酸度偏高且口感特別扎實的巨峰葡萄,大多屬於高海拔山區,因為這兒的氣溫較低,讓葡萄在生長期間能分裂較多細胞,使果粒偏大,果實的硬度和彈性頗佳,且轉色容易,理論上這兒最適合種植葡萄,遺憾的是山區濕度也高,相對影響葡萄生長,知名的產地就是南投信義鄉。

「這三類產地各有利弊,很難說哪個較佳,但農民的栽種技巧可以彌補風土上的差異,譬如甜度和氮肥有關,硬度和磷鉀肥有關,疏芽疏果和時間掌控等細節,都會影響葡萄的品質。」

朋友回答後,問我為何要想辦法找出葡萄在不同產地的差異?

「就當成我是個求知欲望旺盛的人吧!難不成要說,我只是找話題讓你動嘴,免得和我搶葡萄吃?」

雅育休閒農場

地址:彰化縣大村鄉貢旗村旗興路二段328號

電話:0972-318698

松原農庄

地址:369苗栗縣卓蘭鎮東盛14號

電話:0921-163288

 

 

HTML5 Play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草 的頭像
    水草

    水草的有機田園探索

    水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