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主持人小熊老師(林德俊)開場便直言:「友善土地是人類對環境的基本道義,健康無毒則是對飲食的基本需求。」這樣的觀念雖已成為主流,在人們的生活實踐裡卻依然非主流。為什麼?關注食材的源頭,他問大家:「適合居住的理想田園,應該是什麼風貌?」

〡走在田埂上的陰陽界〡

四位達人對兒時的農村生活有著共同的回憶與嚮往,對於生態殺手——農藥,也有著一樣的憤慨。吳晟說,台灣原本生態豐富的田園早因農藥而幾乎死滅,現在的田園,只能用「寂靜的春天」來形容,不只春天,連夏、秋、冬也一片死寂。張有明頻頻點頭:「那些工業用的化學物質,一旦進入水中,對農業也是夢魘。」

李偉傑分享了一段經驗,他探訪過一條溪,上游村民將家用垃圾與汙染物全都倒入溪中,下游卻引水灌溉;當他去拍這個紀錄片時,車子就被當地人給砸了!

為此,陳茂祥感慨:「台灣的人情不見了。」他說過去的農業很尊重人,自己不吃的東西是不會拿給別人吃的。現代人的耕作卻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己吃的,另一種則是用來賣錢的。這樣做不但害人,也蒙蔽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

大家一致認為:不施農藥的耕作才能解決食安問題,化學物質無從進入溪水與土壤,才是友善土地。但,改變談何容易。

小熊老師說:「這是觀念問題。」他不久前走過一條彷彿「陰陽界」的田間小路,一邊是噴灑農藥的慣行農法田地,稻作密實,長得好漂亮;另一邊採用無毒耕作的自然農法,稻作稀疏,福壽螺好多。自然農是年輕人,除了收成較差,還要被「前輩」農夫取笑,感嘆少壯不努力呀!哪邊是真正的陰?哪邊是真正的陽?自然農的田地表面上看似荒涼了些,其實是在養地、養生態,也許要熬上幾年,這塊地才能還陽。

〡知足常樂的傻子俱樂部〡

魚蝦悠游溪水裡、蜻蜓穿梭稻浪間、青蛙跳躍田埂上、泥鰍鑽動土壤中,飲食健康無毒,人與天地共存共好……曾經理所當然的畫面,現在卻不易見到。小熊老師問:「我們該怎麼做?」

李偉傑提出「少賺一點」的概念。台灣人重視經濟,凡事向錢看,漸漸忘了什麼是尊重生命。他認為應該放慢步調,去過真正的生活,做人才不會那麼狠。例如,當人們看到蟲就想要殺牠,但蟲也是生命,大多是無害的。

張有明則以自然農的「不貪心」來回應。他和夥伴們一起經營的「阿罩霧自然農」,產量是慣行農法的一半,田園中「養」著各種害蟲與福壽螺。他解釋,有這些蟲可吃,蜻蜓、雨燕等其他動物才會回到田野,形成生態圈;福壽螺其實也能消耗雜草,省去每分地每個月六、七千塊的除草費。他說夏初許多田埂中飄著農藥味,那是因為稻子種得太密,雨後溫濕度一提高,稻熱病馬上就來,又得急著開始噴藥。但自然農的田園不用,因為不貪心,一開始就種得稀疏,稻作有呼吸的空間,不怕濕熱。張有明說:「這樣確實是比較難賺錢啦!」

吳晟接著分享了「自然荒廢法」。他女兒吳音寧說要在自家農地種田,結果播種後人就不知去向,偶爾看到她回來除草,接著又消失無蹤,就這樣半荒廢著一直到收成,竟也有慣行農法一半的產量。「這樣種出來的米,才是真正的香。」經過六年的自然荒廢法,「溪州尚水友善農產公司」誕生,不用農藥、不施化肥,是賺得比較少,但是「卡實在」。小熊老師形容,自然農就像一群不愛錢的傻子所成立的俱樂部。

陳茂祥建議大家可以透過下列幾點行動,邁向夢中田園:一是專業分工,青年創業務農,就提供適當的啟動基金來輔助。二是場域規畫,也就是「集村」的概念,按照現行法規將農舍集中,若有多個農戶是種花的、種水果的或種療癒植物的,讓同類的田聚在一起。三是環境氛圍,重視食安、環保或心靈的青創們,在相同場域一起努力。四是風氣推廣,這需要公部門、農會、文創單位和媒體的多角宣傳和實踐。五是喚醒公權力,現代的人不見得敢舉證農業上的違法,因為舉證的後果,除了車被砸,可能人都會不見了!講到此,大家不約而同望向李偉傑。友善土地可以提昇人民生活品質,聰明的政府會懂得藉此提升政績,當資源與能量進來,夢中田園就不再是夢了。

分享會最末,李偉傑期盼人們「回歸自然,用心生活」,張有明則冀望大家「以人為本,心不要貪」。吳晟說:「夢想透過行動,終能實現。」陳茂祥強調:「一切得從自身做起。」一般人該如何實踐呢?小熊老師說,其實很簡單,就從家庭垃圾減量,多消費無毒農產做起。廢棄物惡性循環的結果,除了破壞生態,毒性在生態鏈的最終,也是自以為聰明的人類又吃回去。何不大家一起當知足常樂的傻子,從內心、從習慣開始改變。歡迎您,加入傻子俱樂部!

 

 

小物主人:張有明

(阿罩霧自然農發起人)

小黃瓜的種植,為了防止蟲害與疾病,一般會在採收期噴灑農藥。為節省成本,所用的藥劑通常價格低但毒性高。有良心的農人會使用低毒性的藥劑,但成本就得提高不少。依慣行農法收成的小黃瓜通常都能檢測到五種農藥,而我自己栽種、完全不用藥的小黃瓜,你會嘗到我的種植心法。

 

 

農藥要不要?

每當談到無毒農業,許多農友會跳腳。有人說,「不要把農藥說得這麼恐怖,台灣有機農業的比例還不到百分之一,農改場的病蟲害對抗方式也是安全用藥,高舉無毒健康的標語,好像在搞對立……這可是無端製造恐慌!」

農藥到底用不用,在台灣是個可以討論三天三夜的問題。一來,台灣位於熱帶和亞熱帶之間,冬天不降雪,加上氣候逐漸暖化,寒冬的時間愈來愈短,對病蟲害們來說,活動的時間拉長了,不用藥的栽種可是難上加難。二來,台灣務農面積狹小,除了田區緊鄰,為了提升經濟效益,高密度的作物栽種是另一個特色。但高密度的栽種會增加病蟲害發生的風險,農藥就是方便且有效的管理方法。

然而,面對各種病蟲害,農藥要不要用、用哪一種配方、怎麼用、什麼時候停藥,是很深的學問。想加入減藥、不用藥、有機的生產行列,不同作物有不同的門檻。

首先,田區的位置與生態是先天條件,農家是否在適當的時間栽種對應作物,也會影響到作物生長的健康與抵抗力。

再者,當鄰近區域同樣的作物田區都在用藥,卻有人選擇不用,除了鄰田汙染的威脅外,更直接的影響是,不用藥的田區很有可能成為蟲蟲們的避難處與自助餐廳,給區域留下一個溫床。

一般來說,無農藥雜糧耕種的門檻較低,因為台灣栽種經驗與技術相對成熟。葉菜瓜果種植的門檻則高一些,三、四個月為一期的收成,收得好不好得看老天爺的臉色,另外搭配防蟲的設施,例如溫網設施裡的栽種,減少蟲蟲光顧的機會,或懸掛黏蟲紙、昆蟲費洛蒙罐等等。以成本計算來說,因為栽種期短,就算遭遇嚴重的病蟲害,從頭再來也不至於造成太大的生計影響。

而果樹類的無毒栽種,門檻就相當高了。果樹多為多年生,一年一收,成本高,經濟價值也比雜糧和葉菜高,以水果生產為主要生計的農家,選擇的過程就會相對謹慎,因為未知的轉變可是要賭上全家一整年的經濟收入。也因此,市面上可以找到的無毒水果(無論是有機、不用藥、減藥)相對於雜糧與葉菜少得多。有機的門檻很高,特別是熱門的柑橘、梨子、桃子、芒果等,大多以減藥管理的方式,收成後送實驗室,取得無農藥殘留檢驗作為證明。

當勇敢的農夫選擇了一條非主流的道路,減藥或不用藥的生產,破關斬將,好不容易收成了,他的煩惱卻還沒有完全結束。先不論轉型過程的勞心勞力,收成後,可能立即要面對總產量減少、賣相不佳的壓力,以及必須反映在價格上的高成本。這樣的價格與價值,能不能被消費大眾接受?這可是殘酷的市場競爭。

對消費者來說,「有機、非有機」或「無毒、無農藥殘留」的標示,的確是方便簡易的判斷標示。但是,面對這麼多農業生產的複雜變數,問題不會是二擇一的有沒有用藥、健不健康,而必須納入更多層次的考量。

那消費者可以做什麼?除了看懂標示,購買當季蔬果、學會清洗蔬果,面對用不用藥的議題,可以更理性的討論。

 

【2016-07-08/聯合報/D4版/繽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水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