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粕作基肥 他的高麗菜好吃
2014.03.17 04:04 am
|
雲林縣農民吳松志(左)克服沿海惡劣環境,打造豐富的生態,耕種有機農作。 記者姜宜菁/攝影 |
43歲的雲林縣台西鄉農民吳松志原擔任鐵工,月入5萬元,3年前跟隨父親的腳步改當有機農夫,雖然收入不如以前,卻賺到快樂,與有機店家契作,1.5甲的農田種植10種農作物,盛產的蔬菜部分捐贈給弱勢團體做公益,成為自給自足的有機農夫。
「你們的高麗菜怎麼有一股麻油香味,而且非常鮮甜,是有什麼特別之處嗎?」顧客問道,吳松志表示,種植高麗菜使用芝麻粕作為基肥,成本比別人高很多,後期管理也使用自製液肥加以追肥,「不管給自己吃或給別人吃都是最好的等級,所以高麗菜就是這麼好吃!」
「替別人賺錢,不如返家自己賺」,吳松志3年前因為父親的一句話,投入農業,跟隨父親的身影學習有機耕種,3名就讀國小、幼兒園的子女也趁上學之前到農田耕種,一家人堅持「自己吃的安心,才會送到消費者手中」。
吳松志說,風頭水尾的台西鄉要栽種農作物本就不易,加上鹽分過高、水源不足的條件下,更不用說要使用有機方式來栽種蔬果,1.5甲的農田種植十種農作物,錯開採收時間,以養菌克服病蟲害,「向日葵可以吸引蜜蜂,間接幫助農作授粉,而養流浪貓可以嚇止老鼠入侵」,在農場內生態豐富,各有其職。
吳松志固定與有機商家契作,保證農作物的售價,如碰到蔬菜盛產,他選擇部分網路拍賣增加收入,部分捐贈給弱勢團體做公益,從中教導孩子回饋。http://video.udn.com/video/Item/ItemPage.do?sno=334-233-2F3c4-23343c333-2F31304-233-2B3-2B-21-3D
夫妻守望稻田 種無農藥好米
2015-05-11 08:43:04 聯合報 記者王燕華/宜蘭報導
家住宜蘭縣員山鄉的謝玫屏,和先生接手家中農田,夫妻倆力行友善耕作,謝玫屏說,要種出對得起良心的好米,雖然辛苦一點,但會堅持下去。
37歲的謝玫屏原本是護士,嫁到務農的先生家中後成為家庭主婦。她的公公採慣行農法,但謝玫屏和先生覺得噴灑農藥不管是對土地、對人都不好,苦勸公公別用農藥,這幾年公公從善如流,已經減少農藥用量。
3年前她的公公往生,夫妻倆接手1甲大的農田後,自行實驗無農藥種米法,只使用天然的苦茶粕。
因為不用農藥和化學藥劑,田裡的福壽螺多,幼嫩的秧苗常被啃掉大片,草也長得快,她先生每天清晨5點多就要起床巡田水,下班後還到田間用人工拔草、撿拾福壽螺,一直撿到天黑,夫妻同心將稻子顧得很漂亮,附近的農友都嘖嘖稱奇。
雖種出好米,卻苦無行銷管道,親友得知後,幫忙上網或是到校園行銷,效果不錯。謝玫屏說,因為實在太累,她先生一度想要放棄,但又不忍見上一輩留下來的田地就此荒廢,儘賺不了什麼錢,他們仍會努力耕種下去。
埔心鄉農民黃文啓喜歡務農,退伍後就繼承家業種稻、蔬菜,7年前開始種金蜜芒果,他堅持以有機方式栽種,終於拿到有機芒果認證,他說,雖然有機栽培的芒果外觀「卡醜」,但沒有農藥吃起來更健康。
36歲的黃文啓種水稻、胡瓜樣樣行,金蜜芒果是埔心鄉特產,他7年前將一甲地改種金蜜芒果,金蜜芒果病蟲害多,農民常常噴灑農藥和肥料,黃文啓認為:「農藥雖然方便,但對自己和消費者都不好」,他希望生產更安全的水果,因此以有機方式種植,卻遭到家人強烈反對。
「果皮種出來這麼醜,誰要買?」黃文啓的父親黃傳章說,水果賣相好才有好價格,有機栽培產量少、賣相差,「怎麼會賺錢?」但黃文啓不顧反對,找中州科大餐旅系助理教授陳相訓研究有機芒果種植方法,也開發果醬、芒果乾等附加產品,陳說:「有機芒果吃起來安全又有嚼勁,香味四溢,甜度平均達20度」。
「我們重質不重量」,每年的產量僅有四千公斤,比其他果園少了三成產量。黃文啓今年拿到有機芒果驗證證明書,未來希望能讓更多人安心吃有機芒果。
花壇溫室番茄草莓 市場搶手
2015-03-16 09:01:19 聯合報 記者郭宣彣/花壇報導
花壇鄉43歲果農廖旭源原從事燈光音響業,5年前轉換跑道當農夫,他大手筆建置溫室設施,種出優質的玉女小番茄、香瓜、草莓等,成為市場搶手貨。
廖旭源表示,隨著時代改變,農民思維也要前進。消費者對高單價水果接受度提高,廖決定改變父親的農作型態,投入溫室農業,栽種高品質的溫室水果。
廖旭源以溫室環境種出美味又安全的草莓,他控制肥料、水量等,降低害蟲風險,並堅持有機方式栽培,讓民眾吃得健康。
把作物當女友 農場主愛上有機
2015-03-17 07:46:09 聯合報 記者鍾知君/宜蘭報導
宜蘭縣冬山鄉大進有機農場園主黃慶賢,從事有機栽種10幾年,栽種的有機山藥、當歸、丹蔘和食用百合等植物,提供給國內餐飲連鎖店、飯店和生技公司使用,訂單不斷,他說,「從事有機,就像學開車」,學好田間管理的技術是有機栽種的第一步。
62歲的黃慶賢本來從事土木工程相關行業,遇到老闆跑路而失業,他到日本玩,發現日本青森、北海道的農戶在平地種植有機山藥,他覺得可以試試,回鄉後就一頭栽進有機種植。
黃慶賢說,慣行農業中的化學肥料會使土壤酸化,對人體也有害,他剛從事有機栽種的前5年經驗不足,每年都賠錢,地上地下都有蟲害、植物也不斷生病,收成量比起灑農藥的少了一半以上,經過不斷摸索、考察國內外的經驗,學習病蟲害防治和田間管理,才開始享受「有機樂」。
黃慶賢說,有機絕對是未來趨勢,有機且天然的農作物不僅可以讓土地永續利用,對人體也有健康,從事有機一定要先把田間管理的技術層面學好,要不然註定會失敗,許多小農僅憑著熱忱、缺乏技術,菜葉被鳥吃和蟲蛀,不僅賣相不好,吃下肚也不健康。
黃慶賢開玩笑比喻,「農作物就像女友!」任何農作物都要適地適作,了解耕種方式和摸透習性,缺水時澆水、生病時照顧,「女友」才會給好臉色看。
他新年新目標是提升食用百合、山藥和栗子地瓜的栽種面積,應付大量訂單,他也呼籲民眾購買有機產品時,一定要注意有機驗證標章,不要讓不肖業者藉著有機的名號哄抬價格,打壞市場規則。
授課之餘當農夫 體育老師種出有機栗子南瓜
2015-05-18 07:29:18 聯合報 記者徐白櫻/高雄報導
美濃區南隆國中體育老師李文彥專精手球,授課之餘下田當農夫,投入不少時間研究南瓜,他種植俗稱「小黑」的栗子南瓜小如巴掌,口感鬆軟、甜度高,還有機構認證的生產履歷來「掛保證」,常吸引外地農夫專程來取經。
李文彥不只是體育老師,平日還花很多時間務農,最近他迷上來自日本的栗子南瓜,利用家中2分農地栽培,他種的栗子南瓜還有可愛別名,稱為「小黑」。
李文彥解釋,「小黑」色澤略深,吃起來很Q、很綿密,最大粒約重980公克。他說,栗子南瓜來自寒帶,天氣太熱不適合生長,種植失敗的機率頗高。
李文彥的南瓜已取得兩個機構認證的生產履歷,其中一家機構是屏東科技大學,依規定是每兩周檢驗一次,可是檢驗員太認真,常常路過打招呼,臨走前都會「順便」採樣返回化驗。
「他們每隔幾天就驗一次,根本不到兩個星期」李文彥打趣說,所有出產的南瓜都必須連線管理,生產履歷除了讓消費者吃得安心,也告知生產者土地與作物現況,以因應或調整管理方法。
<h2 id="story_art_titl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