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芝麻粕作基肥 他的高麗菜好吃

 

 

 

 

 

 



雲林縣農民吳松志(左)克服沿海惡劣環境,打造豐富的生態,耕種有機農作。
記者姜宜菁/攝影

43歲的雲林縣台西鄉農民吳松志原擔任鐵工,月入5萬元,3年前跟隨父親的腳步改當有機農夫,雖然收入不如以前,卻賺到快樂,與有機店家契作,1.5甲的農田種植10種農作物,盛產的蔬菜部分捐贈給弱勢團體做公益,成為自給自足的有機農夫。


「你們的高麗菜怎麼有一股麻油香味,而且非常鮮甜,是有什麼特別之處嗎?」顧客問道,吳松志表示,種植高麗菜使用芝麻粕作為基肥,成本比別人高很多,後期管理也使用自製液肥加以追肥,「不管給自己吃或給別人吃都是最好的等級,所以高麗菜就是這麼好吃!」


「替別人賺錢,不如返家自己賺」,吳松志3年前因為父親的一句話,投入農業,跟隨父親的身影學習有機耕種,3名就讀國小、幼兒園的子女也趁上學之前到農田耕種,一家人堅持「自己吃的安心,才會送到消費者手中」。


吳松志說,風頭水尾的台西鄉要栽種農作物本就不易,加上鹽分過高、水源不足的條件下,更不用說要使用有機方式來栽種蔬果,1.5甲的農田種植十種農作物,錯開採收時間,以養菌克服病蟲害,「向日葵可以吸引蜜蜂,間接幫助農作授粉,而養流浪貓可以嚇止老鼠入侵」,在農場內生態豐富,各有其職。


吳松志固定與有機商家契作,保證農作物的售價,如碰到蔬菜盛產,他選擇部分網路拍賣增加收入,部分捐贈給弱勢團體做公益,從中教導孩子回饋。http://video.udn.com/video/Item/ItemPage.do?sno=334-233-2F3c4-23343c333-2F31304-233-2B3-2B-21-3D



夫妻守望稻田 種無農藥好米



2015-05-11 08:43:04 聯合報 記者王燕華/宜蘭報導


   


家住宜蘭縣員山鄉的謝玫屏,和先生接手家中農田,夫妻倆力行友善耕作,謝玫屏說,要種出對得起良心的好米,雖然辛苦一點,但會堅持下去。


37歲的謝玫屏原本是護士,嫁到務農的先生家中後成為家庭主婦。她的公公採慣行農法,但謝玫屏和先生覺得噴灑農藥不管是對土地、對人都不好,苦勸公公別用農藥,這幾年公公從善如流,已經減少農藥用量。


3年前她的公公往生,夫妻倆接手1甲大的農田後,自行實驗無農藥種米法,只使用天然的苦茶粕。


因為不用農藥和化學藥劑,田裡的福壽螺多,幼嫩的秧苗常被啃掉大片,草也長得快,她先生每天清晨5點多就要起床巡田水,下班後還到田間用人工拔草、撿拾福壽螺,一直撿到天黑,夫妻同心將稻子顧得很漂亮,附近的農友都嘖嘖稱奇。


雖種出好米,卻苦無行銷管道,親友得知後,幫忙上網或是到校園行銷,效果不錯。謝玫屏說,因為實在太累,她先生一度想要放棄,但又不忍見上一輩留下來的田地就此荒廢,儘賺不了什麼錢,他們仍會努力耕種下去。

 


埔心鄉農民黃文啓喜歡務農,退伍後就繼承家業種稻、蔬菜,7年前開始種金蜜芒果,他堅持以有機方式栽種,終於拿到有機芒果認證,他說,雖然有機栽培的芒果外觀「卡醜」,但沒有農藥吃起來更健康。

 

36歲的黃文啓種水稻、胡瓜樣樣行,金蜜芒果是埔心鄉特產,他7年前將一甲地改種金蜜芒果,金蜜芒果病蟲害多,農民常常噴灑農藥和肥料,黃文啓認為:「農藥雖然方便,但對自己和消費者都不好」,他希望生產更安全的水果,因此以有機方式種植,卻遭到家人強烈反對。

 

「果皮種出來這麼醜,誰要買?」黃文啓的父親黃傳章說,水果賣相好才有好價格,有機栽培產量少、賣相差,「怎麼會賺錢?」但黃文啓不顧反對,找中州科大餐旅系助理教授陳相訓研究有機芒果種植方法,也開發果醬、芒果乾等附加產品,陳說:「有機芒果吃起來安全又有嚼勁,香味四溢,甜度平均達20度」。

 

「我們重質不重量」,每年的產量僅有四千公斤,比其他果園少了三成產量。黃文啓今年拿到有機芒果驗證證明書,未來希望能讓更多人安心吃有機芒果。

 

 

 





41歲的許復堡,台大電機系畢業後擔任電子工程師,6年前返鄉當新農人,栽種美濃瓜、小黃瓜、芒果等四季有機作物。
記者綦守鈺/攝影

曾任電子工程師的許復堡,因一場車禍讓他下定決心返鄉務農,栽種美濃瓜、小黃瓜、芒果等有機作物,不只安全有機,更堅持品質,8月30日將在永康區農會舉辦的「中秋園遊會」上分享栽種心得,教導鄉親製作有機肥料。


41歲的許復堡自台大電機系畢業後,在飛利浦公司擔任液晶顯示器機械構造工程師,因一場車禍讓他重新檢視當下的生活,發現自己不僅沒有跟家人相處的時間,更無法陪在父母身邊,於是6年前在太太支持下辭去百萬年薪的工作,返鄉栽種有機蔬果,成為為了理想打拚的小農。


許復堡說,從事農業並不輕鬆,不僅要學習如何選苗、栽種與施肥,待農作物熟成後,更要思考如何販售,於是他使用網路接單,成立臉書、部落格與網友分享經營農場的趣事,打響名號後收入穩定,且不吝於分享網路行銷的經驗,盼每位新農人都能「自產自銷」。


「有機農業能為後代、土地盡一分心力」,許復堡表示,有機栽種不簡單,像小黃瓜若不每天採收,隔天就會被蟲吃個精光,即使虧損連連仍堅持有機栽種,就為了提供更健康、安全的農產品。本月30日將在永康國中舉辦的「中秋園遊會」,與鄉親分享有機農業的心得。






東勢小農楊玉卿先生病逝,獨扛家計育三子。
記者喻文玟/攝影

48歲的楊玉卿人稱「玉卿姐」,她是東勢有機小農,先生2年前罹患多發性骨髓瘤,今年5月病逝,原本兩人一起耕作,先生病後她一肩扛起,多數收入都付先生的醫藥費,現在她一肩扛起家計,照顧公婆,養育3子,最小的孩子今年才升小學6年級。


楊玉卿的先生是獨子,非常孝順,原本在台中酒廠工作,921地震後辭掉工作回東勢協助雙親農務,從傳統農業轉型有機種植,夫妻一起打拚,一家和樂,她說,結婚到先生病逝,兩人每天在一起,從來沒分開過。


2年前楊玉卿先生罹病後,大筆醫藥費讓他們不得不賣掉2甲地,「借用」親戚3分地繼續種植有機農作,起初夫妻倆為了收入穩定,還到興大農學院上課,申請有機產品認證,加入興大有機農夫市集。


楊玉卿說,丈夫生病期間,80多歲的公公親自到農園幫忙,3個孩子每周六主動採收、包裝,周日凌晨一起從東勢下山到興大擺攤,「下班後全家到醫院陪爸爸」。


今年5月楊玉卿先生病逝,她養育3子、照顧公婆,學校通報急難救助家庭,張榮發基金會得知後邀請「玉卿姐」加入「公益行銷營」。


楊玉卿說,有機農作的成本高,傳統農作收入若有10成,有機栽種僅3、4成,以前只懂得每周下山,累積主顧客,參加行銷營之後見識到網路無遠弗屆,平時也可以上網拍賣增加收入,這才是「聰明的農夫」。


楊玉卿說,有機栽種是先生的理念,兩人創了「好田有機農園」,自己一個人扛下農園雖然苦,孩子都體貼懂事,她會繼續「種好田」,延續先生的夢想。


 


2015-01-08 聯合報 記者陳妍霖/埔里報導




江純瑜每日巡視果園,細心呵護有機樹葡萄。 記者陳妍霖/攝影


33歲的江純瑜有導遊及領隊證照,曾到澳洲遊學打工,卻捨棄高薪機會,從事農務種有機蔬果。她說,家族世代務農,對土地有濃厚情感,她在有機農場工作,希望累積經驗,推廣農民一起有機栽培,讓台灣消費者也能吃得安心。


江純瑜大學英文系畢業後,到澳洲及紐西蘭遊學打工兩年,三年前年回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工作,準備公職考試,卻發現擔任公務員不是自己的興趣,返回雲林老家幫忙務農,對農務工作愛不釋手,也發現台灣農業過度倚賴農藥,讓她思考農業、環境與人的關係。


她曾遊說父母改採有機種植,但父母擔心成本高、銷路不好,不願冒險,她才到埔里有機農場照顧果樹,先充實自己,才有機會改變。


她的同學擔任導遊帶團,月入7萬元以上,她也有導遊及領隊證照,但她寧可務農, 父母認為她不能學以致用「很可惜」,也對她老往田裡跑,曬得黑黑的「很心疼」,但她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讓更多農民一起採「自然農法」,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也讓民眾對食物來源更安心。


 為學童種有機菜 夫妻「做得安心」


2015-01-13 03:24:06 聯合報 記者曾增勳/蘆竹報導




桃園市桃園區阿貴有機農場農民李日貴(右)、夏淑玲(左)夫婦,投入有機蔬菜栽種,供應學童營養午餐,為學童健康把關。 記者曾增勳/攝影


分享


桃園市桃園區阿貴有機農場負責人李日貴、夏淑玲夫妻檔,過去都是上班族,從農後種有機蔬菜,供應學童營養午餐,自己生活正常,也「做得很安心」。


李日貴早年在工程業、夏淑玲在花蓮慈濟醫院工作,一家五口分隔三地,李日貴說,在一次橋梁工安事件後,他決定轉業,13年前一家人從花蓮到桃園,做蔬菜批發生意,但批發生活不正常易「爆肝」,因此決定租地種吉園圃蔬菜自產自銷。


他們原以為種菜自產自銷會比供應批發蔬菜好,不料才開始就碰到SARS事件,沒有客源,生意很不順,夫妻兩人秉持客家人勤儉、硬頸本性,度過艱困時期,慢慢客源及生意穩定。


直到3年多前,夫妻決定從種吉園圃蔬菜轉種有機蔬菜,夏淑玲說,他們租下1.2公頃菜園農地,未料前手老農使用肥料太重,土壤含有重金屬,無法種有機蔬菜,只能經由種水稻、冬瓜輪作,讓土地活化,後來水稻甚至入選桃園評選第三名。


隨著桃園市學童營養午餐推動一周兩餐有機蔬菜,該農場配合學校「點菜」,夏冬兩季,每季種6種有機蔬菜,依校方需求供應,該農場如今每周供應約3.5到4公噸。


夫妻兩人說,種有機蔬菜後,除讓學童、消費者吃到安全蔬菜,自己也不會接觸到農藥傷身,「學童、消費者吃得安心,我們也開心」。




 

 


 

 

花壇溫室番茄草莓 市場搶手

 


2015-03-16 09:01:19 聯合報 記者郭宣彣/花壇報導


 

 


花壇鄉果農廖旭源(左)培育的溫室玉女番茄甜度達15度以上,鄉長李成濟吃過也說讚。 記者郭宣彣/攝影


分享

 

花壇鄉43歲果農廖旭源原從事燈光音響業,5年前轉換跑道當農夫,他大手筆建置溫室設施,種出優質的玉女小番茄、香瓜、草莓等,成為市場搶手貨。

 

廖旭源表示,隨著時代改變,農民思維也要前進。消費者對高單價水果接受度提高,廖決定改變父親的農作型態,投入溫室農業,栽種高品質的溫室水果。

 

廖旭源以溫室環境種出美味又安全的草莓,他控制肥料、水量等,降低害蟲風險,並堅持有機方式栽培,讓民眾吃得健康。

 

把作物當女友 農場主愛上有機

 


2015-03-17 07:46:09 聯合報 記者鍾知君/宜蘭報導


 

 


黃慶賢從土中拔出色澤粉嫩的櫻花蘿蔔說,櫻花蘿蔔擁有天然色澤,吃起來也比白蘿蔔更鮮甜。 記者鍾知君/攝影


分享

 

 

宜蘭縣冬山鄉大進有機農場園主黃慶賢,從事有機栽種10幾年,栽種的有機山藥、當歸、丹蔘和食用百合等植物,提供給國內餐飲連鎖店、飯店和生技公司使用,訂單不斷,他說,「從事有機,就像學開車」,學好田間管理的技術是有機栽種的第一步。

 

62歲的黃慶賢本來從事土木工程相關行業,遇到老闆跑路而失業,他到日本玩,發現日本青森、北海道的農戶在平地種植有機山藥,他覺得可以試試,回鄉後就一頭栽進有機種植。

 

黃慶賢說,慣行農業中的化學肥料會使土壤酸化,對人體也有害,他剛從事有機栽種的前5年經驗不足,每年都賠錢,地上地下都有蟲害、植物也不斷生病,收成量比起灑農藥的少了一半以上,經過不斷摸索、考察國內外的經驗,學習病蟲害防治和田間管理,才開始享受「有機樂」。

 

黃慶賢說,有機絕對是未來趨勢,有機且天然的農作物不僅可以讓土地永續利用,對人體也有健康,從事有機一定要先把田間管理的技術層面學好,要不然註定會失敗,許多小農僅憑著熱忱、缺乏技術,菜葉被鳥吃和蟲蛀,不僅賣相不好,吃下肚也不健康。

 

黃慶賢開玩笑比喻,「農作物就像女友!」任何農作物都要適地適作,了解耕種方式和摸透習性,缺水時澆水、生病時照顧,「女友」才會給好臉色看。

 

他新年新目標是提升食用百合、山藥和栗子地瓜的栽種面積,應付大量訂單,他也呼籲民眾購買有機產品時,一定要注意有機驗證標章,不要讓不肖業者藉著有機的名號哄抬價格,打壞市場規則。

 

 

 

 

 

授課之餘當農夫 體育老師種出有機栗子南瓜

 


2015-05-18 07:29:18 聯合報 記者徐白櫻/高雄報導


 

 


李文彥種植的栗子南瓜造型可愛,採下後還要儲存一段時間才能上市。 記者徐白櫻/攝影


分享

 

 

美濃區南隆國中體育老師李文彥專精手球,授課之餘下田當農夫,投入不少時間研究南瓜,他種植俗稱「小黑」的栗子南瓜小如巴掌,口感鬆軟、甜度高,還有機構認證的生產履歷來「掛保證」,常吸引外地農夫專程來取經。

 

李文彥不只是體育老師,平日還花很多時間務農,最近他迷上來自日本的栗子南瓜,利用家中2分農地栽培,他種的栗子南瓜還有可愛別名,稱為「小黑」。

 

李文彥解釋,「小黑」色澤略深,吃起來很Q、很綿密,最大粒約重980公克。他說,栗子南瓜來自寒帶,天氣太熱不適合生長,種植失敗的機率頗高。

 

李文彥的南瓜已取得兩個機構認證的生產履歷,其中一家機構是屏東科技大學,依規定是每兩周檢驗一次,可是檢驗員太認真,常常路過打招呼,臨走前都會「順便」採樣返回化驗。

 

「他們每隔幾天就驗一次,根本不到兩個星期」李文彥打趣說,所有出產的南瓜都必須連線管理,生產履歷除了讓消費者吃得安心,也告知生產者土地與作物現況,以因應或調整管理方法。

 

 

 

 


<h2 id="story_art_titl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草 的頭像
    水草

    水草的有機田園探索

    水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